正文 幸福的煩惱(1 / 3)

幸福的煩惱

科學視點

作者:小魚兒

提要:心理專家認為,網購成癮,是工作生活壓力的一種宣泄,“網購成癮”其實還是一種心理問題

隨著社會的進步,成癮現象越來越多見。這跟社會因素有關,經濟條件好轉,不像在舊時代能否吃飽飯,能否生存下去都是個大問題;這還跟社會觀念有關,當網絡購物成了潮流,很多人也要趕上這個潮流;社會發展,人的精神空虛,也是“網購成癮”的另一個成因。

如果購物者的幸福感取決於所擁有的物品的話,比起和朋友一起逛真實商店,網購離功利主義所謂“最大幸福”的目標顯然更接近一些。網購者可以輕鬆地在電腦前用半個小時完成原本需要花上大半天的購物單。然而,如果你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忍直視的案例

2013 年6月14日,重慶沙坪壩一名28歲的女子李某因網購成癮難以控製而選擇自殺,所幸搶救及時,挽救回生命。李某幾乎每年都要在網上購買數萬元的衣物和化妝品。但她收入不高,經常透支信用卡,前段時間因為網上促銷活動,她又透支了一萬多元,感到無法原諒自己,並難以向丈夫交代,最後選擇了自殺。

2012年11月22日,蘇州張女士因網購與丈夫發生口角,一氣之下剁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原來張女士平時下班後,沒事就上網團購,光是“雙十一”就在網購上投進了近萬元。事發當晚,張女士又坐在電腦前網購,連正在哭鬧的女兒都無心理會。夫妻倆為此大吵,張女士衝進廚房,剁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幸而搶救及時,她的手指被接了回來。

同樣是2012年,寧波的一對85後小夫妻,正在如漆如膠的新婚期。但妻子網購成癮,一碰電腦就控製不住。“雙十一”那天,她更是從前一夜淩晨開始奮戰,直到第二天中午,下了近二十個單子,花費近2萬元,而這些錢都是從信用卡中透支的。多次勸阻無效後,老公一氣之下告到法院,要求離婚……

網購強迫症誕生

心理醫生介紹,“網購成癮”的人常常會超出自己支付能力地購物,本質上說就是“購物狂”,這在心理學上叫衝動控製障礙。通常有病態性購物的人會合並其他類型心理障礙,例如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等問題。

“網購成癮”的人,在購買之前,先會進行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但控製不住購物的衝動,最後還是買了,過程中會很有愉悅感,購買完之後可能又會後悔,沒有管住自己。這種病態性購物症和一般過度消費不同,過度消費是指超過自己的消費預期,就是錢花超了;但是病態性購物症患者的目的不是商品,主要是對“買”這個行為上癮。“網購成癮”的患者以女性居多,她們常常會買大量本身並不需要的物品,甚至當不購物時,人會感到渾身無勁,高興不起來,總有一種說不明白的“不滿足感”。而一旦消費,這些人就會變得興奮起來,對周圍的一件件商品顯示出極大的熱情,甚至不顧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買下自己喜歡的所有商品。有些人可能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有些人可能從食物中獲得滿足,而網購成癮患者其實就是從不斷的消費中獲得滿足。

近年來,網絡購物以其價格優惠、品種齊全等特點,吸引了不少網民。在享受便捷的過程中,網購逐漸變成一種習慣,伴隨而來的,“網購強迫症”正悄然出現。具體表現為一有時間就瀏覽購物網站,看到打折、包郵就興奮,不管需不需要,非得買點東西;遇到促銷、優惠更是無法自持。一般情況下,患者的網上購物強迫症的症狀主要是以隻要一天不上網買點東西心裏就難受,生活、工作都無法正常進行,嚴重危害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根據心理學的解釋,在清醒狀態下,我們的情緒與行動之間有個理性自我在起調停作用。我們會對自己說,“這東西我用不上”,或者“我現在沒錢”。但在強迫症的情況下,理性自我就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成癮的機製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說,網購強迫症的成癮機製是某一種物質或者行為,作用於人的大腦獎賞效應環路,導致體內的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短期內大量釋放,使人獲得強烈的興奮感和愉悅感。由於這種感覺太強烈,使得體驗過的人一直想追求這種感覺,成癮行為就開始形成。專家表示,從某種角度來說,隻要是能夠改變大腦對外界的感知的物質或者行為,都可以成癮。所以,任何東西、行為都可構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