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網購腳下的坑
不可否認,網購在提升效率、方便用戶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安全問題和社會問題。
商家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網上購物是互聯網提供的購物平台,在網上購物看不見實際的商品,隻能通過圖片和賣家介紹了解商品信息,很多賣家就誇大其詞、虛假宣傳,商品質量難以保證。網上的商品圖片看起來很漂亮,商家也對商品的評價很好,消費者實際得到的商品往往都是劣質貨,或者根本是假貨,圖片和實際產品不一致。
賣家延遲交貨。網購的誠信交易是由買賣雙方共同建立的。當買賣雙方達成交易,買家已付款,而有些賣家不及時發貨,買家不能規定時間內拿貨,消費者打電話催又得不到回應,嚴重影響了顧客使用商品的效果。特別是對時間有很嚴要求的商品,過了期限後就會大大影響使用的效果。
網購售後服務很難保證。消費者在網購商品時出現質量問題時,商家百般推諉,不予解決。網絡經銷商在銷售時往往承諾對商品的質量提供保證,但是售出後卻對所售的商品不承擔“三包”責任。
通過網絡進行詐騙。網購不斷發展,不發分子也為了牟取利益在網上進行網絡詐騙。部分商家沒有商品,但卻在網絡上聲明銷售商品,因為絕大多數的網絡銷售是先付款後發貨等收到款項後便銷聲匿跡,消費者無法聯係經銷商,這些網站以此手段來騙取顧客的錢財。
網絡安全不可靠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網購引發的問題主要有三類:一是網絡欺詐,由於利益的驅使,一些不法人士設計釣魚網站盜取用戶賬號和銀行卡密碼,或者實施虛假交易騙錢。二是在網絡購物的過程中,客戶會填寫個人真實信息,不法分子盜賣盜用信息牟利,給用戶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社會化營銷也會帶來一些隱患,如微博、微信、美麗說、蘑菇街等是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趨勢,這些營銷方式屬於前沿領域,缺少法律法規的監管,如何在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下,挖掘和使用用戶在社會化媒體上留下的行為數據和生活信息是亟待規範和解決的問題。
2010年9月9日,360安全中心發布了《2010上半年中國互聯網安全報告》。報告指出,2010年1月至6月間,木馬、釣魚欺詐網站是中國網民麵臨的主要安全威脅。以不良網址導航站、不良下載站、釣魚欺詐網站為代表的“流氓網站”群體正在形成一個龐大灰色利益鏈,互聯網安全問題開始進入“流氓網站”時代。
支付環節的支付安全是消費者最擔心的問題之一,支付是否安全影響著消費者網購的積極性。網上支付還是存在一定的安全問題,比如一些詐騙網站,盜取銀行賬號、密碼、口令卡等,這些網站的出現大大挫傷了消費者網購的積極性;另外,網購在支付環節容易出現的問題,購買前的支付程序繁瑣及購買後對貨品不滿意退款流程複雜、時間長,貨款隻退到網站賬號不退到銀行賬號等等。
由於網絡世界是個虛擬的世界,所有行為都可以虛擬身份掩蓋,所以容易滋生欺詐等現象。但歐美等國的網上支付業務迅速發展,中國也從政府到電子商務企業都開始重視這一問題,並陸續推出了一係列舉措。例如廣東省推出了數字證書,如有詐騙行為發生,也能找到具體的犯罪嫌疑人;電子商務公司方麵如易趣的實名注冊,阿裏巴巴的“誠信通”,以及一些網站實施的先行賠償製度等,都在電子商務信用方麵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銀行方麵有招商銀行推出的“VISA驗證”服務等,都在力求加強網上交易與支付的安全性,最低限度地降低網上犯罪發生的可能性。
從技術層麵上講,電子商務企業安裝功能強大的防火牆來實現,比如NORTON,CISCO,NETSCREEN等等。由於網絡問題的突發性因素,黑客技術的進步等,企業在這方麵投入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通過各種安全漏洞補丁,入侵檢測,隱私控製,禁止非法訪問等,還有對重要信息的備份等手段,以提高企業信息的安全性。
鏈接:
付款須知
購買商品時,付款人與收款人的資料都要填寫準確,以免收發貨出現錯誤。
用銀行卡付款時,最好卡裏不要有太多的金額,防止被不誠信的賣家撥過多的款項。
遇上欺詐或其它受侵犯的事情可在網上找網絡警察處理。
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杜絕了直接打款給賣家,出現問題之後賣家甩手不管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