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發展回歸理性(2006-2007年)
2006年開始,網購格局回歸理性,頻頻出現收購、合並、注資,幾大重要網購網站出現鼎立之勢--淘寶網成為亞洲最大購物網站;騰訊公司旗下的拍拍網正式運營;TOM在線與eBay成立合資公司,更名為TOM易趣。2007年6月5日,卓越網更名為“卓越亞馬遜”。此時各大網購網站日趨成熟,認清自己也看準競爭對手。隨著近幾年B2C市場的快速發展,自然成為目標之一。
2006年5月10日淘寶開創B2C業務,推出“淘寶商城”。這一平台在減輕中國中小企業渠道壓力的同時,也讓他們看到了通過網貨建立品牌的可能。
2008年,金融風暴席卷全球。當政府以及社會各界苦尋擴大內需途徑時,以淘寶為代表的網絡零售行業卻保持翻番的增長勢頭。
同樣“大”市場,淘寶也有“大”動作——9月4日阿裏集團啟動“大淘寶戰略”,旗下淘寶網和阿裏媽媽即日起合並發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大電子商務生態體係。而這一切,僅是中國網購發展史的開端。在美國,2009年網絡購物成交總額將達到1000億美元,占到了零售業總額的6%。
網購新戰場——團購(2010年至今)
2010年伊始,團購網的異軍突起,打破了傳統C2C和B2C的網購格局,也隨即改變傳統“宅在家”的網購消費習慣。團購的時興背後,是網購的升級之機。
網絡團購的主力軍是年齡25歲到35歲的年輕群體,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廈門等大城市十分普遍。網友們一起消費、集體維權。同時團購網的公司提供網絡監督,確保參與廠商資質,監督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
業內人士表示,網絡團購改變了傳統消費習慣。團購最核心的優勢體現在商品價格優惠上。根據團購的人數和訂購產品的數量,消費者一般能得到從5%到40%不等的優惠折扣。網絡團購作為網上購物的一種組成方式,具備了網絡購物的所有優點,如方便、快捷、不受地域限製等。而價格優勢又成為其最主要的核心優勢,這種優勢甚至要比普通網絡購物更加明顯。以家電為例。在線下賣場,家電企業為了盈利,通常的做法是將在渠道中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的附加成本轉嫁到產品上,終端消費者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中間環節之間多重利潤的受害者。
現在,在團購網站和團購帖子的“省錢才是硬道理”的號召之下,小到圖書、軟件、玩具、家電、數碼、手機、電腦等小商品,大到家居、建材、房產等價格不很透明的商品,都有消費者因網絡聚集成團購買。不僅如此,團購也擴展到個人消費、健康體檢、保險、旅遊、教育培訓以及各類美容、健身、休閑等多個領域。
而在未來還將出現自助式的團購服務,允許本地商戶創建一個類似於Facebook的商店賬戶,用戶可以關注這些賬戶並完成交易。這些商戶可以添加自己的交易,繞過團購網站在每個城市團購交易的長時間排隊等候。可以預計,未來10年網貨將占主流消費,一方麵也提高了製造業的利潤,降低商品附加值,讓產品更值錢、物有所值。將來,團購導航會實現社區及地理信息係統的整合,並可能會出現C-B的新團購模式。
讓我們通過幾個有趣的數據來感受一下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速度與力量:網絡零售交易規模占社零總額(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從1.1%到4.6%,美國用了11年時間,而中國隻用了4年。達到1億用戶的時間:Twitter4年,Facebook3年,新浪微博隻用了1.5年。成立時間晚於PayPal的支付寶,日交易量達到6.15億美金。而成立於1998年的PayPal日交易量僅為3.2億美金。來自淘寶一家網站的包裹量占了中國整個包裹運送量的一半,一個公司就占了一個國家的一半,極大的推動和改變了我國快遞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