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品添加劑的真相(上)(2 / 2)

也有一些食品天然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劑,因為它們不會給腐敗微生物提供宜居環境來“生兒育女”,比如蜂蜜(高糖)、方便麵餅(幹燥)、醃漬食品(高鹽)等,因此這些食品聲稱“不含防腐劑”完全是一種營銷策略。

至於“零添加”就更不靠譜了。首先,完全不使用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在現代食品工業環境下已經很難找到,至少整個加工工藝鏈條中完全不使用加工助劑幾乎不可能。其次,規範使用食品添加劑本來就有保障安全的作用,“零添加”絕不可能在安全性上變成“優等生”。當然,隻要消費者願意為這個營銷噱頭買單,這樣的產品就會繼續在市場上存在。

純天然食品添加劑更安全?

無論天然還是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其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接受科學的檢驗,那就是風險評估。隻要通過風險評估,獲得批準並按規範使用,其安全性並無高下之分。廠家選擇天然來源或人工合成,更多的是取決於成本,因為兩者實現同樣的工藝目的。“純天然”標簽跟安全性無關,和“零添加”一樣隻是營銷手段。

為什麼很多食品添加劑沒有檢測方法?

沒有檢測方法的食品添加劑主要是食用香料、酸度調節劑、乳化劑、增稠劑等。從原因上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香料,本身它們的使用量極微,而且用多了還破壞食品感官和口感,所以也不需要製定檢驗方法,這也是國內外通行的做法。

另一類是酸度調節劑、乳化劑、增稠劑等,它們的安全性高,無需限量管理,因此也沒有必要製定檢驗方法,而且大多數乳化劑、增稠劑等類別食品添加劑進入複雜的食品基質後也無法製定檢驗方法。

濫用食品添加劑是否對人體造成損害?

這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大量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某食品檢出或含有XX物質或XX物質超標,長期大量攝入會導致XX嚴重後果”。這裏的“XX物質”經常是某種食品添加劑(比如防腐劑)或某種違法添加物(比如工業明膠)。

媒體和消費者對於“超標未必產生危害,違法添加未必產生危害”的說法很難接受。之所以說超標未必產生危害是因為在製定標準時已經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而說“未必產生危害”的目的僅僅是告訴消費者不必恐慌,並不是說超標行為可以容忍,更不是要讓消費者吃超標食品。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濫用食品添加劑還是違法添加行為都是違法違規的,無論是否造成健康危害都應當果斷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但前文已經提到,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評價已經考慮了終生、每天、大量攝入的情況,因此按標準規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所謂的“長期大量”的前提根本不存在。而濫用食品添加劑,通常離造成健康危害的量也有很大距離,畢竟我們不可能終生、每天都吃超標食品。(來源:果殼網)

鏈接

作者簡介:鍾凱,男,博士、副研究員,畢業於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2000年開始從事食品安全相關工作,現供職於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風險交流部。參與過多項科技部重大專項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課題研究,發表論文十餘篇,並兼任《中國食品衛生雜誌》英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