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食品添加劑的真相(上)(1 / 2)

食品添加劑的真相(上)

食之有道

作者:鍾凱

提要:食品業內人士常說,“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但有關食品添加劑的負麵說法卻總是不斷冒出來刺激公眾敏感的神經。這讓消費者無形中對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產生了擔憂和誤解

(接上期)

我國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比國外多嗎

我國的食品添加劑品種是相對比較少的大概有2000種左右,美國是4000種左右,日本也比我們多。我國的食品添加劑標準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製定的國際標準是比較接近的。我國的食品添加劑裏有一多半是香料,而很多國家不把香料當食品添加劑管理。實際上比較各國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多少是沒多大意義的,這隻是各國根據自身條件作出的管理上的取舍而已,安全性上並無分歧。

外國禁用的食品添加劑在我國可以用?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報道:“XX添加劑在歐盟禁止使用,而中國還在使用”,也有些報道會說“在國外的限量是XX,而我國限量比國外高”。實際上無論哪個國家,無論哪種食品添加劑,批準使用的前提都是經過科學的風險評估,認為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至於某個國家讓不讓用、如何用,那隻是管理上的取舍。

有些食品添加劑是我國特有的,僅在我國範圍內允許使用,比如竹葉抗氧化劑、茶綠色素、茶黃色素等。我們有些食品添加劑的限量是嚴於國際組織或發達國家的,比如我國果凍中使用山梨酸鉀(防腐劑)的限量是每千克0.5克,而歐盟的限量是每千克1克。還有一些食品添加劑是國際標準或發達國家允許使用的,而我國並未批準使用,比如過氧化苯甲酰(麵粉增白劑)在國際標準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標準中都可以使用,而我國已經禁用。再比如焦糖色,我國不允許用於麵包,而歐盟是允許用於麥芽麵包中。國際標準允許TBHQ(抗氧化劑)用於食用冰,我國則不允許使用,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因此,不能簡單地通過比較誰用誰不用,或者個別指標的高低來判定標準優劣。

生產者故意模糊食品添加劑信息?

有些媒體和專家告訴消費者應該看包裝上食品添加劑的信息,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新聞:3歲寶寶的家長王先生曾經很認真地查看過家裏常買的幾種雪糕,他發現,這些雪糕的食品添加劑都是用編號表示的,“像天書一樣,根本看不明白”。

也有媒體煞有介事的說:“所有產品都沒標注食品添加劑的含量。”言外之意,是廠家故意不把食品添加劑信息標注清楚。其實這是因為配方屬於商業機密,使用編號表示是國內外通行的做法。

“不含防腐劑”、“零添加”的食品更安全?

一般消費者認為“不含防腐劑”、“零添加”更安全,商家也瞄準了這一點,使用這樣的描述來迎合消費者的心理,同時還能賣個好價錢。

實際上,防腐劑主要是用來防止食品腐敗變質,否則有些食品還未出廠就壞掉了,甚至還可能產生毒素。從這一角度講,防腐劑使我們的超市貨架更豐富,也使我們的食品更安全。而且凡是國標允許使用的防腐劑都經過安全性評價,規範使用不會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