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抱道(1 / 2)

【原文】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上,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注釋】

清白:廉潔。

得:收買。

節:節操。

威刑:重刑。

觀:根據。

致:招納,聘請。

修:講究。

道:道義。

保:保全。

【譯文】

對廉潔的人,是不可用爵祿收買的;對有節操義行的人,是不可用重刑相威脅的。所以,賢明的君主招聘賢人,必須根據他們的誌趣聘請。招納廉潔的人,要講究禮節;招納有節操義行的人,要申明道義。然後,賢士才能聘來,而君主的聖名才可保全。

【原文】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於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於後世。

【注釋】

明:洞察。

源:根源。

通:通曉。

端:開始,端倪。

機:關鍵。

節:節度。

窮:困窘,窘迫。

亡國之位:指亡國的高官。

食:苟取。

祿:厚祿。

潛:隱匿,隱藏。

抱道:懷抱治國之道。

時至:時機來到。

絕:卓絕,卓越。

【譯文】

聖人君子能洞察盛衰的根源,通曉成敗的端倪,審定治亂的關鍵,深知去就的節度。雖然困窘也不貪圖亡國的高官,雖然貧窮也不苟取衰亂之邦的厚祿。匿名隱居、胸懷大誌的人,時機到來後一旦行動,便可以位極人臣。君主與自己的思想一致,便能建立卓越的功勳,所以他的誌向高遠而美名留芳後世。

【簡析】

對不同的賢士,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招納。

對清白之士,要講究禮節;對節義之士,要講究道義。何謂“聖人君子”,即“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因此,他們的才能超出於眾人之上。

【例文】

荊軻刺秦王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國曆史上是家喻戶曉的,其反映的“慷慨悲歌之士”精神影響非常大。

荊軻是衛國人,後來遷居燕國,燕人都叫他荊卿。燕國的處士田光是個極有眼光的人,他待荊軻非常好,因為田光知道荊軻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人。

後來燕太子丹經別人推薦認識了田光,太子丹向田光請教道:“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能盡量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件事。”田光說:“太子知道我壯年時的情況,卻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經衰竭了。雖然這麼說,我不敢因此耽誤國事。我的好朋友荊軻可以擔當這個使命。”太子說:“希望能通過先生與荊軻結識,可以嗎?”田光說:“好的。”說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門口,對田光說:“我和先生剛才說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頭一笑,說:

“好。”

田光去見荊軻,對他說:“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國沒有人不知道。現在太子隻聽說我壯年時的情況,卻不知道我的身體已大不如當年了。我從來就沒把您當外人,於是把您舉薦給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處走一趟。”接著又說道:

“希望您馬上去拜見太子,說我已經死了,以此表明我沒有把國家大事泄漏出去。”說完就自刎而死。

荊軻見到太子,告訴他田光已經死了,轉達了田光的臨終之言。

太子拜了兩拜,雙腿跪行,淚流滿麵,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我之所以對田光先生說不要泄密,是想實現重大的計劃罷了。現在田先生用死來表明他沒有泄密,這哪裏是我的本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