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幹細胞移植,讓生命之火重燃(1 / 2)

幹細胞移植,讓生命之火重燃

品·文苑

作者:王震元

“小鼠實驗”大發明 茫茫人海覓“知己”

白血病是一種惡性血液病,臨床表現為病人血液係統中,不但白細胞數量異常增生,而且形態是不成熟的幼稚細胞,不過血液並沒有變成白色。這種惡性腫瘤細胞使人體正常造血組織及功能遭受破壞,最後導致患者因嚴重貧血、出血及嚴重感染而死亡。

1845年,英國醫生伯納特和德國醫生魏爾嘯,分別在愛丁堡和柏林先後報告發現了白血病,前後僅相差6周。自1865年,德國醫生利紹爾首先使用一種含砷的福勒液治療白血病開始,100多年來,雖然有多種化學藥物問世,療效也不斷提高,但是,化療對人體細胞“好壞不分”的殺傷力,往往使病人難以承受。由於骨髓是人體造血的主要組織,因而成為科學家們尋找更好治療方法的“切入點”。

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骨髓中存在一種造血幹細胞。幹細胞的“幹”,是從英文單詞“stem”意譯而來,表示“莖”或“起源”,就像插進土壤裏的一根柳條那樣不斷生長。因而,“幹細胞”具有一種自我更新能力。造血幹細胞能不斷為人體補充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1951年,科學家勞倫斯讓實驗小鼠受到足夠使它的骨髓徹底破壞而死亡的射線照射,然後輸注正常小鼠的骨髓,結果該小鼠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這個實驗第一次證實了在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之間可以成功地進行骨髓移植。

1958年,挪威生物化學家達賽克發現了人類第一個白細胞抗原HLA,它位於第6號染色體上。HLA係統分為A、B、C、DR、DQ、DP六個子係統,共有130多種,由此產生的組合甚至超過了世界上現有人口總數。因而,從理論上來說,除了同卵雙胞胎之外,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HLA完全相同。HLA直接決定組織的類型。如果供體和受體的HLA完全相同(如同卵雙胞胎),移植後就不會產生排異反應;反之 ,就會產生進行排斥反應。托馬斯從1963年開始,經過8年的艱苦努力,在大量動物實驗的基礎上,終於找到了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在移植前,除了進行嚴格的組織配型外,對患者進行大劑量的全身射線照射,及應用大劑量的環磷酰胺藥物,有助於防止移植後產生宿主抗移植物反應。移植後,還要立即應用氨甲喋呤及環胞素A,繼續抑製移植物抗宿主反應。20世紀60年代末,托馬斯分別從患者同胞兄妹身上取出骨髓,為100例晚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了移植手術,結果雖然隻有10人存活,但他們的生存期不僅大大延長到7~10年,而且無需進行抗白血病藥物治療。緊接著,托馬斯又為23例早期急性白血病患者進行了骨髓移植,結果有12例存活。據統計,托馬斯的移植手術,使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絕症的白血病患者的治愈率達到50%,兒童患者治愈率更高達80%。1990年,年已古稀的托馬斯因此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骨髓移植的成敗,供體與受體的HLA配型是關鍵。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相配率為25%。而在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之間,相配率僅為1/100000。真是人海茫茫覓“知己”,談何容易!因此,早在1992年,我國就建立了中華骨髓庫。該庫對誌願者的血液進行HLA分型後,將其資料錄入網絡計算機數據庫中,以便需要骨髓移植的患者進行比對。截至2013年底,總庫存量已達到166萬多份,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3308例。中華骨髓庫還幫助美國、英國、韓國、瑞士、新加坡和阿富汗,以及我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的2000餘位白血病患者找到相合的HLA配型,並成功地實現了捐獻。

骨髓執行“動員令” 臍血“更上一層樓”

但是,骨髓移植須在麻醉狀態下對捐獻者進行穿刺或者在骨上鑿孔,這不僅會給捐獻者造成痛苦,而且可能帶來並發症。那有沒有更好的采集方法呢?

有!這就是目前我國應用的外周血幹細胞移植。但是,在人體的正常生理條件下,外周血中的造血幹細胞含量極少,必須注射一種細胞“動員劑”,加速骨髓中造血幹細胞生成並釋放到外周血中,使它的數量激增20~30倍後,才能滿足移植使用。

患者在接受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前,與接受骨髓移植相同的是,也要進行“清髓”處理。其目的首先是清除其病態骨髓細胞,為正常造血幹細胞“入住”騰出空間;其次是徹底抑製免疫係統,避免出現排異反應;最後是要將腫瘤細胞“斬盡殺絕”。

患者“清髓”與捐獻者注射細胞“動員劑”要同步進行。捐獻者經過連續4天“動員”後,就可開始提取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需靜臥在床上,兩隻胳膊的靜脈血管都插著針管,血液從一隻胳膊的血管流入血細胞離心分離機,把造血幹細胞提取出來,其餘的血液則從另一隻胳膊的血管流回體內。全身血液如此循環2次,約4小時後,便可以采集到約100毫升的造血幹細胞。這種幹細胞懸液要盡快輸入患者體內,同時注射造血細胞生長因子,促進造血幹細胞在患者骨髓中“安家落戶”。如果手術順利,2~3周內,患者的造血功能就會恢複。1994年,國際上報道的首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就用這種方法成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