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幹細胞移植,讓生命之火重燃(2 / 2)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患者“清髓”以後,由於免疫功能完全喪失,因而必須進入特殊的無菌層流病房(俗稱“淨化倉”)“與世隔絕”,加之其它的專門設備和進口藥物,治療費用十分昂貴。

後經研究發現,新生兒誕生時,被剪掉的那一段臍帶殘留的血——臍血中,含有比骨髓細胞更豐富、更原始,以及擴增能力更強的造血幹細胞。由於臍血中的淋巴細胞大部分為幼稚型T淋巴細胞,功能不成熟,免疫反應較弱,因而對HLA配型要求不高,配型成功率比骨髓移植高出10倍以上。此外,一半以上成年人的白細胞中存在一種“細胞肥大病毒”。這種病毒對正常人雖然無害,但接受移植者由於免疫係統受到抑製,因而容易受到感染,甚至產生致命危險。而隻有1%的新生兒感染這種病毒。由此可見,臍血比其他幾種方式的幹細胞來源更為純淨和安全。1998年,我國實施首例臍血移植手術,並成功治愈一名“地中海貧血”患兒。2009年4月,世界上庫存量最大的臍血庫,在北京落成並投入使用。

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19歲的安妮莎患了白血病,但是她唯一同胞哥哥的HLA與之不匹配,骨髓庫裏也找不到相同的配型。於是,焦急萬分的父母接受醫生的建議,采用體外受精的方式,從一群早期胚胎中挑選與安妮莎HLA相符的胚胎植入她母親的子宮。在這段時間裏,繼續用化療緩解安妮莎的病情。安妮莎在母親生下妹妹2個月後,醫生對她實施了從新生兒臍血中提取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安妮莎終於獲救了。

昔日癱瘓今屹立 前景璀璨征途艱

難道幹細胞移植手術隻是讓白血病患者受益嗎?當然不是!幹細胞移植手術顛覆了一係列傳統的醫學觀點,科學家們因此發明了相應的治療方法。

1989年,科學家們先後從成年大鼠和人體大腦中證實了神經幹細胞的存在,進而表明損傷或壞死的神經並非是“不可逆轉”的。2004年,我國雲南省的一位武警戰士小董,在一次施工中被一堵坍塌的磚牆意外砸中,造成頸椎骨折、脊髓損傷。雖經及時救治,他保住了生命,但已經全身癱瘓。由於排汗功能喪失,他因此還經常發燒。

2006年,小董住進了武警總醫院。醫生們首先為小董做了椎管手術,解除其嚴重粘連的神經根,再將神經幹細胞植入受損脊髓中。術後第16天,他右上肢的肌腱開始收縮,手腕可以活動了。出院時,他左上肢更能舉起2千克重的啞鈴40~50次。半年後,小董進行第二個療程的移植。經過這次手術,他已可以平推20千克的重物。之後,他萎縮的膀胱也逐漸能夠控製,排汗功能以及體溫都恢複正常。特別令人驚喜的是,小董竟可以在支具保護下,站立整整1個小時了……

“心髒是不可再生的器官,心肌細胞在人出生後不久,就永遠停止了增殖和分裂,即使損傷也無法修複。”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們用聚焦顯微鏡卻觀察到,正常心髒中少數幹細胞的有絲分裂現象。德國心髒病專家斯特勞爾,為一位46歲心肌大麵積梗死的男性患者,進行了幹細胞移植手術。術後,患者的心髒功能明顯改善。後經相關的化驗發現,植入的幹細胞已發育為新的心肌細胞和血管。

“糖尿病患者必須終生用藥”,這是醫學界長期達成的一種共識。但在2009年,美國和巴西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利用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給糖尿病患者帶來了新的曙光。他們在為14-31歲之間的15名1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在胰髒內分化為胰島細胞),其中14人術後取得良好效果,從此不必每天注射胰島素就可保持正常血糖水平。我國有幾家三甲醫院使用同樣的方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也取得了較好效果,其中一些人甚至可以停用藥物。

此外,對帕金森病、老年癡呆症、腦卒中(中風或叫腦血管意外)、小腦萎縮、視網膜黃斑變性、“漸凍人”、腎衰竭、紅斑狼瘡、股骨壞死以及男性不育等現代醫學感到棘手的疾病,運用幹細胞移植進行治療研究,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可喜成果。當然要使這門醫療新技術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為更多病人造福,還需要科學家們更為艱辛的努力……

HLA:它是目前所知人體最複雜的多態係統。HLA是具有高度多態性的同種異體抗原,其化學本質為一類糖蛋白,由一條α重鏈(被糖基化的)和一條β輕鏈非共價結合而成。HLA按其分布和功能分為Ⅰ類抗原和Ⅱ類抗原。

有絲分裂:它又稱間接分裂,是真核細胞分裂產生體細胞的過程。其特點是有紡錘體染色體出現,子染色體被平均分配到子細胞,這種分裂方式普遍見於高等動物和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