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生產了多少化學毒劑
日本侵略擴張的藍圖裏,不但有中國,而且還包括美國和蘇聯等軍事強國。1936年1月,日本陸軍科學研究所第二部向陸軍省呈送了《從技術角度對0國化學戰的研究》的報告。這裏的0國指的就是蘇聯。報告結論指出:著眼於對0國作戰,“必須進行徹底的大規模的化學奇襲和強襲,為達成作戰勝利的企圖創造條件”。報告經過論證,提出了對0國作戰化學武器需要量的設想,即首次會戰需要各種毒劑2080噸,開戰第一年需要各種毒劑9200噸。此後,日本的化學武器生產與儲備正是按照這一目標進行的。然而,之後的使用對象卻由蘇聯變成了中國。侵華日軍使用了所裝備的所有種類毒劑,包括光氣、氫氰酸、芥子氣、路易氏氣等10餘種。至1945年,日本儲備的各類化學毒劑已達9455噸。侵華日軍大量使用了毒劑炮彈、迫擊炮彈、毒劑炸彈、毒劑筒和毒劑手榴彈,以及毒劑布灑器等化學武器。在大久野島的“忠海兵器製造所”共製造了裝有“綠二號”毒劑的毒氣筒287902支、毒氣彈33700發;製造了裝有“紅一號”的毒氣筒1597094支;製造了“茶瓶”208000個。扣除戰後遺留在日本國內的866954支各種毒氣筒,已經裝備日本軍隊的毒氣筒或毒氣彈總數共達4669092支(發)。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該工廠各型化學毒劑總生產能力達到14.1噸/日,占當時日本全部化學毒劑生產能力19.4噸/日的72.7%。與這個“毒魔”相比,化學毒劑生產能力排在日軍第二位的曾根兵工廠的產能隻是其1/9,隻能算是個小毒巫了。在全麵侵華戰爭的8年時間裏,日軍的化學戰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使用地點遍及中國的19個省區。據不完全統計,侵華日軍在中國使用化學武器2000次以上,造成中國軍民中毒傷亡達9萬人以上。
戰爭仿佛已成為遙遠的曆史。然而,侵華日軍使用化學武器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並沒有因戰爭的結束而完全消失。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這片曆經滄桑的土地上,不斷發現日軍遺留的化學武器。這些化學武器給中國人民的生命安全、生態環境、工作秩序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先秦時期軍事著作《司馬法》中的這句格言提醒我們,縱觀人類曆史,忘記戰爭必然會招致戰爭。在反法西斯人民戰爭中覆亡的日本軍國主義幽靈經過70年的蟄伏,又在蠢蠢欲動,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你知道嗎?
侵華日軍實施化學戰的背景
日本的國力和軍力有限,在軍事上進攻中國這樣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顯然力不從心。在正麵戰場,日軍要以一個師團對國民黨軍隊3到4個軍。因而依靠化學武器這種日軍具有絕對優勢的作戰手段,可以有效彌補日軍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的弱點。
武漢會戰中,日軍兵力號稱40萬人,實際上卻有多達15萬人患瘧疾,住院者數萬人。日軍為彌補兵力不足,給部隊配發了30萬發毒氣彈(筒)。南昌戰役中,岡村寧次為給已經傷亡慘重、兵力不足的第101、106師團造成“一舉戰勝”的感覺,以200多門火炮發射毒氣彈,並施放了15000個毒氣筒,支援其進攻作戰。由於日軍使用化學武器大大削弱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日軍以極小的代價達成了戰役、戰術目的。
芥子氣:它通常是無色或淡黃色的液體,具有揮發性,狀態有蒸氣、霧態和液態,氣味像大蒜或芥末。它是一種液態糜爛性毒劑,侵入人體會引起全身中毒,接觸人體的皮膚、眼睛、呼吸道、消化道,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損傷,較大劑量經皮膚、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後,可致全身吸收中毒,中毒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
光氣:它又稱碳酰氯,劇毒,微溶於水,較易溶於苯、甲苯等,由一氧化碳和氯的混合物通過活性炭製得。它常溫下為無色氣體,有腐草味,化學性質不穩定,遇水迅速水解,生成氯化氫。它係劇烈窒息性毒氣,高濃度吸入可致肺水腫,毒性比氯氣約大10倍,但在體內無蓄積作用。
路易氏氣:它是氯乙烯氯砷的俗稱,糜爛性毒劑的一種,呈無色油狀的液體,有刺激臭味。它通常以液滴殺傷為主,也能呈蒸氣、氣溶膠狀使空氣染毒。人體中毒潛伏期較短,皮膚接觸後,很快出現灼痛感及紅斑、起泡等中毒症狀。吸入中毒能強烈刺激鼻、咽及上呼吸道,嚴重時能引發肺水腫。誤食中毒時很快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