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我與敵人各守高險,對壘而軍,中有平地,狹而且長,出軍則不能成陳,遇敵則自下禦上,彼我之勢,俱不利便。如此,則堂堂引去,伏卒侍之;敵若躡我,候其半出,發兵擊之則利。若敵人先去以誘我,我不可出也。他這一解釋是符合孫子文意的。
隘形,即通道狹窄的隘口。利於憑險防守,既可節省守兵,又可阻援疲敵。吳楚柏舉之戰中,吳軍通過的楚國北部三關就是這樣的隘口。孫子認為,如果敵人已派重兵封鎖了隘口,就不要輕易發起進攻。
從這裏可以看出,孫子在討論軍事問題時,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他的“全勝”思想,要求勝於易勝,而不主張打硬仗,拚消耗。
險形,即形勢險要的地形,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孫子認為,“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指敵對雙方相距較遠的集結地域。這樣地形對於雙方的進攻都不利,孫子稱之為“勢均”。“勢均”,即雙方勢均力敵,“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以上六種地形,孫子認為,是“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就是說,以上六種地形的利用原則,做將帥的必須認真研究和考察。
(二)導致失敗的六種情況和原因
孫子論述了軍隊導致失敗的有“走”、“弛”、“陷”、“崩”、“亂”、“北”等六種情況,即所謂“兵有六敗”,這主要是關於作戰中的帶兵問題和兵力使用問題。
“走”(敗走),“勢均,以一擊十,曰走”。在敵我條件相當的條件下,如果攻擊十倍於我的敵人,是必然要失敗的。“弛”(領導軟弱無能),“卒強吏弱,曰弛”。士兵軍事素質好,戰鬥力強,但指揮官懦弱無能,領導不力,也會導致失敗。“陷”(士卒戰鬥力低),“吏強卒弱,曰陷”。這條正好與上條相反,同樣是導致失敗的因素。“崩”與“亂”都是指將帥治軍無方,統軍無力,這也毫無疑問要失敗。“北”(失敗),“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即將帥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多,以弱擊強,又沒有精銳部隊為骨幹,也會導致失敗。
以上六種情況,孫子認為,是“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而招致這些失敗的原因,“非天之災,將之過也”,是由於將帥的指揮失當造成的。因此他強調將帥要深刻認識自己在戰爭過程中的重大責任,一切要以爭取戰爭勝利為目的,隻要合於新興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就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機斷地行動。
(三)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
孫子認為,地形在戰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指揮員定下決心的一個重要依據。他說:“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這裏強調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料敵”就是判斷敵情,製定取勝計劃;“計險厄遠近”就是研究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這些都是將帥的職責。懂得這些並能用來指導作戰的就必然勝利,不懂得這些,因而不能用來指導作戰的就必然失敗。
必然勝利,不懂得這些,因而不能用來指導作戰的就必然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