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地形篇第十(2 / 3)

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

不了解他的能力而加以控製,因而失敗的,叫做崩。主將軟弱而又缺乏威嚴,訓練教育不明,吏卒無所遵循,布陣雜亂無章,因而失敗的,叫做亂。主將不能正確判斷敵情,以少擊多,以弱擊強,又沒有精銳部隊為骨幹,因而失敗的,叫做北。以上六種情況,必然導致軍隊的失敗;

這是將帥的重大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

所以,如果根據戰場實情確有必勝把握,即使國君命令不要打,也可以堅決地打;如果根據戰場實情不能取勝,即使國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為一個將帥,應該進不貪求戰勝的功名,退不回避罪責,隻求國家和軍隊得以保全,符合於國君的根本利益,這樣的將帥才算是國家最寶貴的人材。

將帥對士卒能像對待嬰兒一樣體貼,士卒就可以跟隨將帥赴湯蹈火;將帥對士卒能像對待自己的“愛子”一樣,士卒就可以與將帥同生共死。但是,對士卒如果過分厚養而不能使用,一味溺愛而不能驅使,違犯了紀律也不能嚴肅處理,這樣的軍隊,就好比“驕子”一樣,也是不能用來打仗的。

隻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敵軍不可以打,取勝的可能性隻有一半;

隻了解敵軍可以打,而不了解我軍不能打,取勝的可能性也隻有一半;

了解敵軍可以打,也了解我軍能打,而不了解地形條件不可以打,取勝的把握仍然隻有一半。所以,真正懂得用兵的將帥,他行動起來,目的明確而不迷誤,他所采取的措施變化無窮而不呆板。所以說:了解敵方,了解我方,就能必勝不敗;了解天時,了解地利,勝利就不可窮盡了。

[解說]

本篇主要論述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通過“地有六形”、“兵有六敗”的分析,辯證地揭示了敵情與地形的相互關係,軍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行動原則,強調將帥要重視對地形的研究和利用。

(一)對六種地形的利用

孫子把地形分為六種,並通過分析六種地形,提出對地形利用的原則。

通形,即通暢無阻的平原地形。這種地形,“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無論軍隊沿道路(當時所謂阡陌交通)進行機動,還是越野機動,都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但是,由於視界開闊,難以蔭蔽,孫子認為通形地區作戰必須“先居高陽”,占領獨立高地或小丘,瞰製四周,以便“利糧道”,保障運輸補給。

掛形,即“可以往,難以返”、山高坡陡的掛礙地形。孫子認為,位於掛形之軍,因為憑險而踞,蔭蔽良好,瞰製敵軍有利,因此,如果能巧妙地發揮這一山地條件的特點,就可以收到出奇製勝的戰果;

如果運用不當,也會招致重大損失。

支形,即便於敵對雙方形成對峙相持的斷絕地形。杜牧注:“支者,我與敵人各守高險,對壘而軍,中有平地,狹而且長,出軍則不能成陳,遇敵則自下禦上,彼我之勢,俱不利便。如此,則堂堂引去,伏卒侍之;敵若躡我,候其半出,發兵擊之則利。若敵人先去以誘我,我不可出也。”他這一解釋是符合孫子文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