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敵人的軍隊,可以挫傷它的士氣,對於敵人的將領,可以動搖他的決心。軍隊初戰的時候,士氣比較旺盛,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逐漸怠惰,到了後期,士卒就會氣竭思歸。所以善於用兵的人,要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到敵人鬆懈疲憊時才去打它,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
以我軍的嚴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我軍的鎮靜來對待敵人的嘩恐,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以我軍的靠近戰場來對待敵人長途跋涉,以我軍的從容休整來對待敵人的奔走疲勞,以我軍的糧足食飽來對待敵人的糧盡人饑,這是掌握軍力的方法。不去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去攻擊陣容嚴整、實力雄厚的敵軍,這是掌握因敵而變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法則:敵人占領高地,不要去仰攻;敵人背靠高地,不要從正麵攻擊;敵人假裝敗退不要跟蹤追擊;敵軍銳氣正盛,不要去進攻;敵人以“餌兵”誘我,不要去理睬;正在撤退回國的敵人,不要去攔阻;包圍敵人,要留個缺口;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急於追迫它。
這些,都是用兵應當掌握的原則。
[解說]
本篇主要論述如何先敵爭取製勝條件,取得有利的作戰地位問題,比較係統地論述了軍爭的意義、軍爭的利弊、軍爭的原則和方法,並提出了“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著名軍事原則。
(一)軍爭的意義
兩軍爭利爭勝的問題,其中心思想是力爭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孫子認為在作戰過程中,如何先敵占領戰場要地和掌握有利戰機,是兩軍相爭中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為了爭取有利的地位,他認為,必須懂得“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原則,正確處理“迂”和“直”,“患”和“利”的辯證關係,達到“後人發,先人至”的目的。
這裏著重講一下“以迂為直”的原則。關於“以患為利”的原則,即關於“患”和“利”的辯證關係,我們將在下一篇——《九變》中講。
這裏著重講一下“以迂為直”的原則。關於“以患為利”的原則,即關於“患”和“利”的辯證關係,我們將在下一篇——《九變》中講。
直徑近,曲路遠,這是普通常識。但是,在兩軍相爭的戰場上,遠和近既是一定的空間概念,又和具體的時間概念相連。部隊運動距離遠,花費時間長;運動距離近,花費時間短。然而,兵無地不強,地無兵不險。遠和近一旦與對方兵力部署的虛和實相結合,矛盾的雙方就會各向其相反的方麵轉化:遠而虛者,易進易行,機動快,費時少,成了實際上的近;近而實者,難進難行,機動慢,費時多,成了實際上的遠。
軍事對抗的雙方,都在設法阻礙和破壞對方的計劃和行動。因此,任何軍隊要達到自己的目的,都必須作迂回運動,在敵人的思維判斷中造成“折射”幻覺,而不能直來直去地行動,使對方一眼看清你的虛實企圖。
(二)軍爭的利弊
孫子認識到軍爭有利和有害的兩個方麵,指出“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就是軍爭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險的,軍爭中不能隻見“利”,不見“害”。孫子對當時軍隊強行軍的特點作了具體的描述:如果全軍攜帶全部軍需物資去同敵人爭奪先機之利,就不能先敵占領有利地域;如果舍棄全部軍需物資去同敵人爭奪先機之利,那麼後果就更壞。根據孫子的估算,如果強行軍50公裏,不僅三軍將領會被俘,而且部隊因疲乏勞頓、行列雜亂、不成陣形,隻有十分之一的部隊能按時到達指定位置,如果強行軍25公裏去同敵人爭利,前軍就會受挫,隻有一半的部隊能到達。如果強行軍15公裏去爭利,隻有三分之二的部隊能到達。不僅如此,由於全部軍需物資的損失,勢必造成部隊不能堅持作戰,甚至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