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虛實篇第六(2 / 3)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敵軍雖多,也可以使具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

所以要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挑動敵人,以求了解其行動的規律;示形誘敵,以求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與不利;進行戰鬥偵察,以求探明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

所以,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們看不出一點形跡,看不出一點形跡,即使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

根據敵情而取勝,把勝利擺在眾人麵前,眾人還是看不出來。人們隻知道我是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變化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都不是重複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適應不同的情況,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困地勢的高下而製約其流向,作戰則根據敵情而決定取勝的方針。所以,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解說]

《虛實》是一篇妙語連珠的佳作,主要論述在作戰指導上必須“避實而擊虛”。“困敵而製勝”,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主動靈活地爭取戰爭的勝利。

(一)爭取主動,避免被動

孫子提出“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句話是本篇的主旨。所謂“致人”,就是調動敵人、所謂“不致於人”,就是不被敵人所調動。他認為,指揮作戰要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這是戰爭指導上的重要原則。“致人而不致於人”這一名言曆來受到兵學家的重視。《李衛公問對》說,古代兵法千章萬句,最重要的無過於“致人而不致於人”。2000多年前的孫子,能看到主動權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並提出若幹寶貴的爭取和造成主動、避免和擺脫被動的原則和方法,無疑是十分可貴的。

主動地位的取得不能靠空想,而是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去努力爭取。本篇首先指出,在未戰之前,要“先處戰地而待敵”,先敵完成作戰部署,以逸待勞。他所謂的“逸”,就是先敵準備、先敵休整、先敵部署,這樣便能居於有利地位,從容作戰。

軍事鬥爭的最高藝術,莫過於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然而,敵人的指揮官也是有頭腦的活人,采取一廂情願、強加於人的辦法,敵人是不會接受的。善於“投其所好”,方能調動敵人就我所範。我軍在過去的革命戰爭中采用的“牽牛戰術”,就是個調動和疲憊敵人的戰法。

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集中兵力,重點進攻我山東、陝北根據地,企圖“伸開雙拳”,首先殲滅我華東和西北野戰軍,然後再轉擊我晉冀魯豫野戰軍。針對敵人這一作戰意圖,毛澤東將計就計,一麵電令我華東野戰軍在膠東擺開與敵人抗爭的態勢,以積極的行動將敵人的“右拳”誘向渤海之濱;一麵率領我西北野戰軍,主動出擊榆林,將敵人的“左拳”繼續向西北方向拉。蔣介石以為雙拳齊揮,擊中了我的要害,結果卻造成自己“胸膛垂露”。這時,我劉鄧大軍乘機千裏躍進大別山,像一把利劍插入敵人的胸膛,扭轉了全國戰局——迫使蔣介石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

過去的革命戰爭中采用的“牽牛戰術”,就是個調動和疲憊敵人的戰法。

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集中兵力,重點進攻我山東、陝北根據地,企圖“伸開雙拳”,首先殲滅我華東和西北野戰軍,然後再轉擊我晉冀魯豫野戰軍。針對敵人這一作戰意圖,毛澤東將計就計,一麵電令我華東野戰軍在膠東擺開與敵人抗爭的態勢,以積極的行動將敵人的“右拳”誘向渤海之濱;一麵率領我西北野戰軍,主動出擊榆林,將敵人的“左拳”繼續向西北方向拉。蔣介石以為雙拳齊揮,擊中了我的要害,結果卻造成自己“胸膛垂露”。這時,我劉鄧大軍乘機千裏躍進大別山,像一把利劍插入敵人的胸膛,扭轉了全國戰局——迫使蔣介石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

虛實這對範疇指的是,軍隊作戰所處的兩種基本態勢——力弱勢虛和力強勢實之間的辯證關係。孫子十分重視對虛實這對範疇的研究和運用。

他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意思是,用兵的法則像流動的水一樣,水流動起來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法則是避開敵人防守堅買的地方而攻擊其空虛薄弱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