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怯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
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譯文]
孫子說:凡先到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戰地而倉碎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鉤的,是以小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是以各種方法阻礙的結果。所以,敵人休整得好,能設法使它疲勞;敵人給養充分,能設法使它饑餓;敵軍駐紮安穩,能夠使它移動。
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救援的地方,行動要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行軍千裏而不疲困的,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人及其沒有設防的地區。進攻必然得手的,是因為攻擊敵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往的地方;防守必然鞏固的,是因為扼守敵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
所以,善於進攻的,能使敵人不知怎樣防守;善於防禦的,敵人不知道怎樣進攻。
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跡;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息。
這樣,就能主宰敵人的命運。
前進時,敵人無法抵禦的,是因為衝擊敵人空虛的地方;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的,是因為退得迅速使敵人追趕不上。所以,我若求戰,敵人即使堅守深溝高壘,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於進攻敵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進攻方向。
所以,用示形的辦法欺騙敵人,誘使其暴露企圖,而自己不露形跡,使敵人捉摸不定,就能夠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敵人兵力分散;我軍兵力集中於一處,敵人兵力分散於十處,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眾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以眾擊寡,那未與我軍直接交戰的敵人就少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使敵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這樣,我所直接攻擊的敵人就不多了。
所以,注意防備前麵,後麵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後麵,前麵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敵人兵力所以少,是由於處處防備的結果;我方兵力所以多,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我的結果。
能預料同敵交戰的地點,能預料同敵人交戰的時間,就是跋涉千裏也可同敵人交戰,如果既不能預料交戰的地點,又下能預料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依我分析,越國的兵雖多,對於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麼補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