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方向和進攻路線時,通常都會依據坦克部隊的使用原則,盡可能地避開這些不利的地形。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出奇擊虛的著名戰例,偏偏把主突方向、進攻路線選定在不利於坦克部隊行動的地形上。例如1944年夏季,蘇軍在巴格拉季昂戰役中,不是把主突方向選在便於坦克部隊行動的烏克蘭地區,而是選在白俄羅斯的森林、沼澤地,“由不虞(虞:預料)之道,攻其所不戒”《九地》。蘇聯影片《解放》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朱可夫到白俄羅斯的森林、沼澤地察看地形、從一隻草鞋悟出了用伐木鋪路,保障坦克破例通過難關的妙策,就是說的這個戰例。
戰爭是智慧的競賽,更是力量的競賽。奇正之變畢竟不是戲法之變,要把軍隊的戰鬥力充分發揮出來,真正做到出奇製勝,孫子提出了“勢險”和“節短”兩個重要原則,這上就是我們在《計篇》已經講過的“造勢”。“勢險”說的是軍隊運動速度,孫子用“激水之疾(急速),至於漂石”作比喻,強調速度是發揮戰鬥威力的重要條件。“節短”說的是軍隊發起衝鋒的距離,孫子用“騖鳥之疾,至於毀折”作比喻,要求軍隊發起衝鋒時的接敵距離應像雄鷹搏擊小鳥那樣以迅猛的速度在短距離上突然發起攻擊。例如,有一種小飛禽叫翠鳥(亦名釣魚郎),綠色的羽毛,體長約15厘米,頭大、體小,有一個像釘子一樣的尖尖的嘴。
它在水麵上飛行,發現水中有魚,就將雙翅夾攏,依靠全身的力量,自天而降,如利箭入水,直衝其魚。有時還能捉到比它自身還大的魚。本篇中所講的“其勢險,其節短”,就像這個鳥,衝下來很猛(勢險),時間卻很短促(節短)一樣。“勢險”、“節短”就是孫子“造勢”思想的要義所在。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勢險”、“節短”呢?孫子提出了一個著名的作戰原則——“以利動之,以卒待之”。注家們稱之為“動敵”。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施機動,調動敵人。成功的機動是“造勢”的關鍵。
因為機動的目的就在於創造和利用敵人的過失或弱點,以便取得主動,形成優勢地位。
孫子接著論述了“動敵”的兩個辦法。第一,示形。孫子說:“形之,敵必從之。”意思是以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必定上當。例如,公元前341年,魏國攻韓國,齊國起兵救韓,派田忌為將,孫瞑為軍師,率10萬大軍直赴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京城)。魏國得知後,即派太子申率兵10萬尾追齊軍。齊軍根據孫臏的建議,采用示弱誘敵的方針,避免與魏軍交戰,並製造假象:第一天挖了10萬人用的灶,第二天挖了5萬人用的灶,第三天隻挖了2萬人用的灶。魏將龐涓誤認為齊軍三天即逃亡大半,便帶領部分輕兵緊追齊軍。孫瞑判斷魏軍於日落時可到達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於是設下伏兵。待魏軍到達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潰亂,龐涓自殺(山東臨沂漢墓《孫臏兵法》殘簡為龐涓被擒),齊軍乘勝追擊,大破魏軍,主將太子申被俘。
第二,誘敵。孫子說:“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意思是,於敵以利,敵人心為其所誘。以小利引誘調動敵人,以伏兵待機破敵。例如公元前700年,楚國攻打絞國,絞人守城不出,楚使用無兵保衛的打柴人前往誘敵,使絞人俘獲30人。絞人見有利可圖,於次日大批出動。這時,預先埋伏於山下的楚乓突然出擊,大敗絞人。
這樣的戰法能否巧妙地運用,關鍵在於“能擇人而任勢”,孫子說: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意思是,善於指揮打仗的將帥,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勢上,而下苛求部屬,因而他就能選到適當人材,利用有利形勢。杜牧注:言先戰者先料兵勢,然後量人之材,隨短長以任之,不責成於不材者也。人材各有長短。用人如用器,貴在用其長而避其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