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形形篇第四(1 / 2)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

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

孫子說:從前會用兵打仗的人,先要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來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時機。使自己不可被敵人戰勝,在於自己的主觀努力;能夠戰勝敵人,在於敵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夠做到不被敵人戰勝,而不能使敵人必定為我所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見到,但敵人有無可乘之隙,被我打敗,則不能由我而定。當我不可能戰勝敵人時,應進行防守;可能戰勝敵人時,應采取進攻。防守是由於取勝條件不足,進攻是由於取勝條件有餘。善於防守的人,像藏於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樣,使敵人無形可窺,善於進攻的人,像動作於高不可測的天上一樣,使敵人無從防備。所以能保存自己,而又取得完全消滅敵人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經過力戰打了勝仗,普天下人都說好,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像能舉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得眼明,能聽到雷聲算不得耳靈一樣。

古來所說的善於打仗的人,都是在容易取勝的條件下戰勝敵人的。所以,這些所謂善於打仗的人所取得的勝利。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功勞。因為他的取勝是無疑的,其所以無疑,由於他的勝利是建立在確有把握的基礎上,他所戰勝的敵人是已經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善於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的地位,而又不放過任何足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後才同敵人作戰;

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同敵人作戰,而後期求僥幸取勝。善於用兵的人,能夠從各方麵修治“不可勝”之道,確保必勝之法度,所以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

這些所謂善於打仗的人所取得的勝利。既沒有智謀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功勞。因為他的取勝是無疑的,其所以無疑,由於他的勝利是建立在確有把握的基礎上,他所戰勝的敵人是已經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善於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的地位,而又不放過任何足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後才同敵人作戰;

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同敵人作戰,而後期求僥幸取勝。善於用兵的人,能夠從各方麵修治“不可勝”之道,確保必勝之法度,所以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

所以,勝利的軍隊對失敗的軍隊、就好比處於以鎰稱銖的絕對優勢的地位;失敗的軍隊對勝利的軍隊,就好比處於銖稱鎰的絕對劣勢的地位。

勝利者在指揮軍隊作戰,就像決開在8000尺高處的溪中的積水那樣,其勢猛不可擋。這是強大的軍事實力的表現。

[解說]

本篇主要論述如何依據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強弱,采取攻守兩種不同形式,“自保而全勝”;提出了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進而求勝的作戰指導原則。

(一)創造條件,尋機勝敵

本篇開宗明義指出:“失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這是本篇的主導思想。孫子認為,創造條件,積蓄軍隊的作戰力量,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是戰勝敵人的客觀基礎;在這個前提下,去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機會,才能取得勝利。

(二)靈活運用攻防兩種作戰形式

攻守是戰爭的兩種基本形式,孫子說:“不可勝音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意思是說,使敵不能勝我,關鍵在於組織好防禦;使我可以勝敵,關鍵在於組織好進攻。采取防禦手段是由於取勝的條件不足,采取進攻手段是由於取勝的條件有餘,善於運用攻守兩種作戰形式,就“能自保而全勝”,即達到進攻和防禦的共同目的:保存自己,消滅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