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始計篇計篇第一(3 / 3)

除指揮才能外,孫子也十分強調將帥要有良好的精神素質。對國家要“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地形》),“將不可以慍而致戰”(《火攻》);對士卒要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地形》);將帥個人也必須具備完善的品格,所謂”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九地》)。“靜”就是沉著,“幽”就是深恩,“正”就是堅定,“治”就是整治。

孫子對將的要求是多方麵的,這裏隻著重介紹了關於提高指揮效能方麵的內容,至於治軍等其它方麵的豐富內容,我們將在有關的篇章中再分別介紹。

造勢。就是要設法造成戰場上的有利態勢。孫子對戰爭勝負的分析並沒有停留在僅僅對“五事”的比較上,而是緊接著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即是說,計算客觀利害,意見得到采納,這隻是指揮戰爭的常法,還要憑藉常法之外的變法才能把勝利的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這個變法就是“困利而製權”的“勢”。所謂“勢”,就是根據情況是否有利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造成於己有利的戰場態勢。什麼是“權”?“權”的本義是秤錘,引申為權變。《荀子·議兵》說:“以不可預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隨物變化。”可見,“權”就是因敵製勝,靈活用兵,是達到奪取有利態勢的手段。曆來的注家們,把孫子這一發揮主觀能動作用而造成的有利態勢,稱之為“造勢”。

勢不是固有的,是靠指揮官的高深的戰略戰役素養,穩操勝算的指揮藝術,極為豐富的戰鬥經驗,以及在戰略戰役上的深思熟慮,才能造成的。《勢篇》中說:“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戰場中的這種勢,是艱難用生動的戰例和具體的語言表述出來的。所以孫子用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作比喻。他所說的:一塊圓石,從很高很陡的山上滾落,會造成急驟落下之勢,是很難阻擋的。湍急的流水,以飛快的速度棄瀉,可以把一塊大石頭衝走,這是水勢的力量。

在通常情況下擁有兵力、兵器優勢者,易造成有利態勢,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有時劣勢者利用各種條件,也可以造成有利態勢。例如:南方有種小動物像貓,俗稱花麵狸(有稱彪狸和狐狼的),愛和老虎打架,凡遇老虎,它都要主動地發動進攻。論力量,它比老虎要弱得多。可是,它的動作非常靈敏。一遇老虎,它通常先在樹上打埋伏,突然跳在老虎背上,抱在老虎的尾巴根子上,用它尖利的爪子,死扣老虎的肛門。老虎痛得大叫大跳,想抓抓不下來,想咬也咬不著,最後隻好在地上打滾,甩脫這個小動物的襲擊。當老虎在地上打滾時,“花麵狸”早就逃之夭夭了。

甩脫這個小動物的襲擊。當老虎在地上打滾時,“花麵狸”早就逃之夭夭了。

出敵意外,是造成有利態勢的重要條件。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昆陽大戰中以其精銳5000人,襲擊於莽軍之側後,一舉擊潰強大的莽軍,就是抓住有利戰機,造成有利態勢而出奇製勝的典型戰例。

主動、靈活,也是造成有利態勢的重要條件。例如:先發製人,打敵人措手不及,迫敵處於應戰的被動地位。掌握有利戰機,抓住敵人的弱點、迅速進擊等等,都是創造有利態勢的重要條件。

運用詭道。交朋友全憑信義,鬥頑敵應通詭道。軍事鬥爭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宋襄公對敵人講仁義,結果使自己喪軍敗旅。兵不厭詐,古今常理。如果說誑騙和撒謊,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交易所裏是常見的事,那麼,在戰爭舞台上它表現得更加豐富多彩。在相互用詐的戰爭場合,如果你不能欺騙敵人,那必然為敵所製;如果你不能識破敵詐,那就會陷入敵人的圈套。行詭道之木,首先要設法偽裝自己的真實企圖,以假象掩蓋真象,以形式掩蓋內容,以枝節的、次要的過場衝淡主要的“劇情”,給對方造成虛幻的錯覺,使敵手難以料定我的本意。諸如此類的示形用佯,都可以收到示假隱真的效果。凡詭道之法,都與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相違背,都力求從相反中求相成,或反我內心的目的而行動;或反事情的真實麵貌而行動;或順應著敵手的某些主觀願望而行動;

或根據駕馭的需要而行動,等等。行詭道之術,指揮員的決策思維忌“直線運動”。聯想法、反想法,最能跳出敵手料想判斷的圈子。孫子第一次在我國軍事學術史上鮮明地提出了“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軍爭》)的戰術原則。在這一原則指導下,他列舉了十二條戰法。

人們習慣地稱之為“詭道十二法”。

“詭道十二法”的前四法是利用“示形”,即采用欺騙和偽裝的手法,麻痹敵軍,爭取戰爭的勝利。其餘八法是指對八種不同情況的敵人所采取的八種不同的對付方法。

“詭道十二法”目的就是一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對敵實施突然攻擊。這十二法的要旨就在於集中兵力,攻虛擊弱。因為無論是戰役上或戰鬥上的偽裝,佯動和欺騙,都是為了迷惑敵人。隻有迷惑敵人,才能蔭蔽自己的兵力集中,調動敵人,使其錯誤地變更部署,分散兵力。唯其如此,才能最終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目的。所以,也可以說“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詭道十二法”的小結。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是孫子“權詐之兵”的精髓,也是進攻作戰發起階段謀略運用的要旨。戰爭曆史表明,在敵手失去戒備或者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實施突然襲擊,能在軍事上和心理上取得巨大效果,並使對方在慌亂中作出錯誤的判斷,製定錯誤的計劃,采取錯誤的行動,以致連連失敗。

(四)多算勝,少算不勝

本篇的最後結論是:“多算勝,少算不勝”,“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這裏的“見”同“現”,顯現。就是說,計算周密,勝利條件多,可勝敵,否則,不能勝敵。我們全麵地考察了戰爭勝負的主客觀條件,誰勝誰負就端倪可見了。

本篇的最後結論是:“多算勝,少算不勝”,“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這裏的“見”同“現”,顯現。就是說,計算周密,勝利條件多,可勝敵,否則,不能勝敵。我們全麵地考察了戰爭勝負的主客觀條件,誰勝誰負就端倪可見了。

戰爭是力量的比賽,而力量則具體表現為一定的數量關係(兵力、火力的多少)和空間形式(編組、部署、設防等)。軍事謀略不過是通過精細的運籌計算,用“數”和“形”編織出的畫圖。比如:同樣一支軍隊,處在行軍、宿營中,或配置在陣地上,其戰鬥力大不相同;同樣數量的火炮、對同一具有反抗力的軍事目標射擊,采取集火齊射或分次零射,其效果大不一樣;同樣上、中、下三等馬,按田忌的賽法則敗,接孫臏的賽法就勝;2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3個法國兵,而1000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1500個馬木留克兵,等等。整體是由局部構成的,但整體力量並不等於一個個局部力量的和。使用得法,排列組合適當,整體力量則會成倍地超過一個個局部力量的和,否則,還會小於這個和數。

從對力量的使用來說,施計用謀,無非是靈活而巧妙地玩弄“軍事魔方”——用一定數量的兵力,組成超定量的“形”。

戰爭中充滿著未知數,也一定會暴露出許多已知數。指揮員的判斷藝術,就是通過已知求未知;指揮員的欺敵方略,在於示形虛數,深隱實數,以多算勝少算。孫臏馬陵設伏,妙在先“度其行”,料定龐涓“暮當至馬陵”。東漢虞詡增灶賺羌戎,巧在設虛數示強,使敵手判斷錯誤,行動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