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皓素與荀淑齊名,劉膺常歎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瑾好學慕古,有退讓之風,與膺同年,俱有聲名。膺祖太尉修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複以膺妹妻之。膺謂瑾曰:“孟子以為‘人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弟於是何太無皂白邪!”瑾嚐以膺言白皓。皓曰:“元禮祖、父在位,諸宗並盛,故得然乎!昔國子好招人過,以致怨惡,今豈其時邪!必欲保身全家,爾道為貴。”
鍾皓一向和荀淑享有同等的聲譽,李膺經常歎息說:“荀君的清高和見識,很難學習;鍾君的高貴品德,可以為人師表。”鍾皓的侄兒鍾瑾的母親,是李膺的姑媽。鍾瑾喜愛讀書,效法古人,有退讓的風度,和李膺同歲,都有名聲。李膺的祖父、太尉李經常說:“鍾瑾像我們李家人的性格,國家有道,不會久居人下;國家無道,不會受到誅殺。”於是,又把李膺的妹妹嫁給鍾瑾為妻。李膺對鍾瑾說:“孟子認為,‘人要是沒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你對於黑白,為何太不分明?”鍾瑾曾經將李膺的話,告訴鍾皓,鍾皓安慰他說:“李膺的祖父、父親都身居高位,整個家族都很興盛,所以才能那樣做。從前,齊國的國佐專好挑剔別人的過失,以致招來怨恨和報複。現在哪裏是黑白分明的時代?如果一定想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還是你的辦法最為高明。”
和平元年(庚寅、150)
和平元年(庚寅,公元150年)
春,正月,甲子,赦天下,改元。
春季,正月甲子(初一),大赦天下。改年號。
乙醜,太後詔歸政於帝,始罷稱製。二月,甲寅,太後梁氏崩。
乙醜(初二),梁太後下詔,將朝政大權歸還給桓帝,從此開始不再行使皇帝權力。二月甲寅(二十二日)梁太後去世。
三月,車駕徙幸北宮。
三月,桓帝遷回北宮居住。
甲午,葬順烈皇後。增封大將軍冀萬戶,並前合三萬戶;封冀妻孫壽為襄城君,兼食陰翟租,歲入五千萬,加賜赤紱,比長公主。壽善為妖態以蠱惑冀,冀甚寵憚之。冀愛監奴秦宮,官至太倉令,得出入壽所,威權大震,刺史、二千石皆謁辭之。冀與壽對街為宅,殫極土木,互相誇競,金玉珍怪,充積藏室;又廣開園圃,采土築山,十裏九阪,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間。冀、壽共乘輦車,遊觀第內,多從倡伎,酣謳竟路,或連日繼夜以聘娛恣。客到門不得通,皆請謝門者;門者累千金。又多拓林苑,周遍近縣,起兔苑於河南城西,經亙數十裏,移檄所在調發生兔,刻其毛以為識,人有犯者,罪至死刑。嚐有西域賈胡不知禁忌,誤殺一兔,轉相告言,坐死者十餘人。又起別第於城西,以納奸亡;或取良人悉為奴婢,至數千口,名曰自賣人。冀用壽言,多斥奪諸梁在位者,外以示謙讓,而實崇孫氏。孫氏宗親冒名為侍中、卿、校、郡守、長吏者十餘人,皆貪饕凶淫,各使私客籍屬縣富人,被以他罪,閉獄掠拷,使出錢自贖,貲物少者至於死。又扶風人士孫奮,居富而性吝,冀以馬乘遺之,從貸錢五千萬,奮以三千萬與之。冀大怒,乃告郡縣,認奮母為其守藏婢,雲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奮兄弟死於獄中,悉沒其貲財億七千餘萬。冀又遣客周流四方,遠至塞外,廣求異物,而使人複乘勢橫暴,妻略婦女,毆擊吏卒;所在怨毒。
甲午(疑誤),安葬梁太後,諡號為順烈皇後。增封大將軍梁冀食邑一萬戶,連同以前所封食邑,共三萬戶。封梁冀的妻子孫壽為襄城君,同時陽翟和租稅,每年收入達五千萬錢之多,加賜紅色的綬帶,與長公主相同。孫壽善於作出各種妖媚的姿態來迷惑梁冀,梁冀對她既很寵愛,又非常害怕。梁冀所寵愛的管家奴秦宮,做官做到太倉令,可以出入孫壽的住所,威勢和權力都很大,州刺史和郡太守等二千石高級地方官吏,在赴任之前都要謁見秦宮,向他辭行。梁冀和孫壽分別在街道兩旁相對興建住宅,建築工程窮極奢華,互相競爭誇耀,金銀財寶,奇珍怪物,充滿房舍。又大舉開拓園林,從各處運來土石,堆砌假山,十裏大道,有九裏都緊傍池塘,林木深遠,山澗流水,宛如天然生成。奇異的珍禽和馴養的走獸在園林中飛翔奔跑。梁冀和孫壽共同乘坐人力輦車,在家宅之內遊玩觀賞,後麵還跟隨著許多歌舞藝人,一路歡唱。有時,甚至夜以繼日地縱情娛樂。客人登門拜訪和求見,也不許通報。求見的人全都向看門的人行賄,以致看門的人家產達千金之多。梁冀在京都洛陽鄰近各縣都修築了園林,在河南洛陽城西建立了一處兔苑,麵積縱橫數十裏,發布文書,命令當地官府向人民征調活兔,每隻兔都剃掉一撮兔毛,作為標誌。若有人膽敢獵取苑兔,甚至要判處死刑。曾有一位西域的胡商,不知道這個兔苑的禁令,誤殺了一隻兔,結果人們互相控告,因罪至死的達十餘人。梁冀又在洛陽城西興建了一座別墅,用來收容奸民和藏匿逃亡犯。甚至搶奪良家子女,都用來充當奴婢,多達數千人,稱他們為“自賣人”。梁冀采納孫壽的建議,罷免了許多梁姓家族成員的官職,表麵上顯示梁冀的謙讓,而實際上卻抬高了孫氏家族的地位。在孫氏家族中假冒虛名擔任侍中、卿、校、郡守、長吏的,共有十餘人,全都貪得無厭、窮凶極惡。他們派自己的私人賓客,分別到所管轄的各縣,調查登記當地富人,然後加以罪名,將富人逮捕關押,嚴刑拷打,讓富人出錢贖罪。家財不足的,因為出不起那麼多錢,甚至活活被打死。扶風人士孫奮,富有而吝嗇,梁冀曾送給他一匹乘馬,要求借貸五千萬錢,而士孫奮隻借給他三千萬錢。梁冀大怒,於是派人到士孫奮所在的郡縣,誣告士孫奮的母親是梁冀家裏看守庫房的婢女,曾經偷盜白珍珠十斛、紫金一千斤逃亡。於是將士孫奮兄弟逮捕下獄,嚴刑拷打至死,全部沒收士孫奮的家產,共值一億七千餘萬錢。梁冀還派遣門客周遊四方,甚至遠到寒外,四處征求各地的異物,而這些被派出的門客,又都仗著梁冀的勢力橫征暴斂,搶奪百姓的妻子和女兒,毆打地方官吏和士卒,他們所到之處,都激起怨恨。
侍禦史朱穆自以冀故吏,奏記諫曰:“明將軍地有申伯之尊,位為群公之首,一日行善,天下歸仁;終朝為惡,四海傾覆。頃者官民俱匱,加以水蟲為害,京師諸官費用增多,詔書發調,或至十倍,各言官無見財,皆當出民,掠割剝,強令充足。公賦既重,私斂又深,牧守長吏多非德選,貪聚無厭,遇民如虜,或絕命於棰楚之下,或自賊於迫切之求。又掠奪百姓,皆托之尊府,遂令將軍結怨天下,吏民酸毒,道路歎嗟。昔永和之末,綱紀少弛,頗失人望,四五歲耳,而財空戶散,下有離心,馬勉之徒乘敝而起,荊、揚之間幾成大患;幸賴順烈皇後初政清靜,內外同力,僅乃討定。今百姓戚戚,困於永和,內非仁愛之心可得容忍,外非守國之計所宜久安也。夫將相大臣,均體元首,共輿而馳,同舟而濟,輿傾舟覆,患實共之。豈可以去明即昧,履危自安,主孤時困而莫之恤乎!宜時易宰守非其人者,減省第宅園池之費,拒絕郡國諸所奉送,內以自明,外解人惑;使挾奸之吏無所依托,司察之臣得盡耳目。憲度既張,遠邇清壹,則將軍身尊事顯,德耀無窮矣!”冀不納。冀雖專朝縱橫,而猶交結左右宦官,任其子弟、賓客為州郡要職,欲以自固恩寵。穆又奏記極諫,冀終不悟,報書雲:“如此,仆亦無一可邪!”然素重穆,亦不甚罪也。
侍禦史朱穆,因為自己是梁冀過去的屬吏,向梁冀上書進諫說:“大將軍的地位,和申國國君一樣的尊貴,位居三公之上,隻要一天行善,天下無不感恩;隻要一天作惡,四海立即沸騰。近來,官府和民間都已十分窮困,又加上水災和蟲災的侵害,京都洛陽各官府的費用增多,皇帝下詔征調的款項,有時高達平時的十倍。而地方的各級官府都說庫裏沒有現錢,全都要向百姓征收,於是用鞭子抽打,殘酷榨取,強迫湊足數目。朝廷征收的賦稅已經十分沉重,官吏私人的聚斂更是變本加厲。州牧和郡太守等地方高級官吏,大多數不是有品德的人選,他們都貪得無厭,對待百姓如同對待盜賊和仇敵。百姓有的在官府的鞭擊棒打之下斃命,有的不堪忍受追逼勒索而自殺。而且,這些掠奪百姓的暴行,都用於大將軍府的名義,就使將軍受到天下的怨恨,官吏和百姓,都感到傷心悲痛,在路上嗟歎。過去,在永和末年,朝廷綱紀稍有鬆弛,頗讓百姓失望,隻不過四五年時間,就弄得全國財政空虛,戶口流散,百姓離心離德。馬勉之徒乘機起兵,在荊州和揚州之間,幾乎釀成大禍。幸賴梁太後開始主持朝政,清靜無為,朝廷內外齊心合力,才得以討平。現在,百姓的憂懼,較之永和末年更為嚴重。如果對內不能發揚仁愛之心予以容忍,對外又沒有保全國家的方略,是不可能獲得長治久安的。大將相等朝廷大臣,跟國家君主同為一體,共乘一車奔馳,共坐一船渡河,車輛一旦顛翻,舟船一旦傾覆,大家實際上是患難與共的。怎麼可以拋棄光明,投向黑暗?怎麼可以走在危險的路上,卻自以為平安?又怎麼可以在主上孤單而時局艱難之際,毫不在意?應該及時裁撤那些不稱職的州牧和郡太守,減省興建宅第和園林池塘的費用,拒絕接受各郡和各封國奉送的禮物,對內表明自己的高貴品德,對外解除人民的疑惑,使仗勢為惡的奸吏無所依靠,負責監察的官吏得以盡職。法紀伸張以後,遠近將一片清平。將軍就會地位更加尊貴,事業更加顯赫,明德將永垂於世。”梁冀沒有采納。梁冀雖然壟斷朝政,專橫跋扈,然而,仍交結皇帝左右的當權宦官,任命他們的子弟和賓客親友擔任州郡官府的重要職務,目的在於鞏固皇帝對自己的恩德和寵信。因此,朱穆又向梁冀上書極力勸諫,但梁冀始終不覺悟,他給朱穆回信說:“照你這樣說,我是一無是處嗎!”然而,梁冀一向尊重朱穆,所以也不很怪罪他。
冀遣書詣樂安太守陳蕃,有所請托,不得通。使者詐稱他客求謁蕃;蕃怒,笞殺之。坐左轉武令。
梁冀寫信給樂安郡太守陳蕃,托他辦事,但陳蕃拒絕會見梁冀派來的使者。於是,使者冒充是其他客人,請求謁見陳蕃。陳蕃大怒,將使者鞭打而死。陳蕃因罪被貶為武縣縣令。
時皇子有疾,下郡縣市珍藥;而冀遣客齎書詣京兆,並貨牛黃。京兆尹南陽延篤發書收客,曰:“大將軍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應陳進醫方,豈當使客千裏求利乎!”遂殺之。冀慚而不得言。有司承旨求其事,篤以病免。
這時,皇子有病,下令各郡縣購買珍貴的藥材。梁冀也趁此機會,派門客帶著他寫的書信去京兆,要求同時購買牛黃。京兆尹南陽人延篤打開梁冀所寫的書信一看,便將梁冀派來的門客逮捕,說:“大將軍是皇親國戚,而皇子有病,必應進獻醫方,怎麼會派門客到千裏之外謀利呢?”於是將其斬殺。梁冀雖然感到羞慚,但不能開口。其後,有關官吏奉承梁冀的意旨,追查這一殺人案件,以延篤有病為理由,將他免職。
夏,五月,庚辰,尊博園貴人曰孝崇後,宮曰永樂;置太仆、少府以下,皆如長樂宮故事。分钜鹿九縣為後湯沐邑。
夏季,五月庚辰(十九日),桓帝尊其母博園貴人為孝崇後,所住宮室稱作永樂宮,設置太仆、少府及以下官吏,一切都遵照西漢時期長樂宮的前例。從钜鹿郡分割九個縣,作為孝崇後的湯沐邑,收取賦稅以供個人奉養。
秋,七月,梓潼山崩。
秋季,七月,廣漢郡梓潼縣發生山崩。
元嘉元年(辛卯、151)
元嘉元年(辛卯,公元151年)
春,正月朔,群臣朝會,大將軍冀帶劍入省。尚書蜀郡張陵嗬叱令出,敕虎賁、羽林奪劍,冀跪謝,陵不應,即劾奏冀,請廷尉論罪。有詔,以一歲俸贖;百僚肅然。河南尹不疑嚐舉陵孝廉,乃謂陵曰:“昔舉君,適所以自罰也!”陵曰:明府不以陵不肖,誤見擢序,今申公憲以報私恩!不疑有愧色。
春季,正月朔(初一),群臣朝見桓帝,大將軍梁冀佩戴寶劍,進入宮中。尚書蜀郡人張陵厲聲斥責梁冀,讓他退出,並命令虎賁和羽林衛士,奪下他所佩帶的寶劍。於是,梁冀跪下向張陵認錯,張陵沒有答應,立即向桓帝上書彈劾梁冀,請求將他交給廷尉治罪。桓帝下詔,罰梁冀一年的俸祿贖罪。因此,文武百官都對張陵肅然起敬。河南尹梁不疑,曾經薦舉張陵為孝廉,於是對張陵說:“過去薦舉你,今天正好來懲罰我們梁家自己!”張陵回答說:“您不認為我沒有才能,錯誤地將我提拔任用,我今天伸張朝廷法度,以報答您的私恩!”梁不疑麵有愧色。
癸酉,赦天下,改元。
癸酉(十六日),大赦天下,改年號。
梁不疑好經書,喜待士,梁冀疾之,轉不疑為光祿勳;以其子胤為河南尹。胤年十六,容貌甚陋,不勝冠帶;道路見者莫不蚩笑。不疑自恥兄弟有隙,遂讓位歸第,與弟蒙閉門自守。冀不欲令與賓客交通,陰使人變服至門,記往來者。南郡太守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過謁不疑;冀諷有司奏融在郡貪濁,及以他事陷明,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於路。
梁不疑喜好儒家的經書,樂於接待有學問的人士,梁冀對此很是憎惡,於是調他擔任光祿勳,而任命自己的兒子梁胤為河南尹。當時,梁胤年僅十六歲,容貌非常醜陋,穿上官服以後不堪入目,道路上的行人見到他這副模樣,沒有一個不嘲笑的。梁不疑認為兄弟之間有嫌隙,對自己是一種恥辱,於是辭去官職,回到自己的宅第,和弟弟梁蒙閉門在家自守。梁冀不願意他再與外麵的賓客交往,於是暗地裏派人更換衣服,到梁不疑的大門前,記下和他交往的賓客。南郡太守馬融、江夏郡太守田明,剛被任命時,路過梁不疑家,曾經去晉見梁不疑,向他辭行。梁冀便授意有關官吏彈劾馬融在南郡貪汙,並用其他的事誣陷田明,將他們二人都處以髡刑、笞刑,放逐到朔方郡。馬融自殺未遂,田明就死在發配途中。
夏,四月,己醜,上微行,幸河南尹梁胤府舍。是日,大風拔樹,晝昏。尚書楊秉上疏曰:“臣聞天不言語,以災異譴告。王者至尊,出入有常,警蹕而行,靜室而止,自非郊廟之事,則鑾旗不駕。故諸侯入諸臣之家,《春秋》尚列其誡;況於以先王法服而私出遊,降亂尊卑,等威無序,侍衛守空宮,璽紱委女妾!設有非常之變,任章之謀,上負先帝,下悔靡及!”帝不納。秉,震之子也。
夏季,四月己醜(初三),桓帝秘密出行,臨幸河南尹梁胤家。當天,突刮大風,拔起樹木,白晝一片昏暗。尚書楊秉上書說:“我曾經聽說,上天不會說話,用災異譴責告誡君王。君王至為尊貴,出入皇宮都有常規。凡是出宮,前麵有人清道和警戒行人,左右有人侍衛;凡是入宮,必先派人清宮,然後才能居住。除非是到郊外祭祀天地,或者到皇廟祭祀祖宗,君王的鑾旗禦車,從不離開皇宮。所以,各國的諸侯到臣屬之家,《春秋》尚且舉出,作為鑒戒,更何況是穿著先王規定的朝服,私自外出遊玩?尊貴和卑賤混亂不分,威儀失去等級秩序,侍衛守護空宮,天子的璽印交給婦女保管,萬一發生非常的變化,出現任章一類的謀反事件,上則辜負先帝的希望,下則後悔莫及!”桓帝不能采納。楊秉,即楊震的兒子。
京師旱,任城、梁國饑,民相食。
京都洛陽發生旱災,任城、梁國發生饑荒,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司徒張歆罷,以光祿勳吳雄為司徒。
司徒張歆被罷官,擢升光祿勳吳雄為司徒。
北匈奴呼衍王寇伊吾,敗伊吾司馬毛愷,攻伊吾屯城。詔敦煌太守馬達將兵救之;至蒲類海,呼衍王引去。
北匈奴呼衍王攻打伊吾,擊敗伊吾司馬毛愷,又乘勝進攻伊吾屯城。桓帝下詔,命敦煌太守馬達率軍援救,當援軍到達蒲類海時,呼衍王率兵退走。
秋,七月,武陵蠻反。
秋季,七月,武陵郡蠻人起兵反叛。
冬,十月,司空胡廣致仕。
冬季,十月,司空胡廣辭官退休。
十一月,辛巳,京師地震。詔百官舉獨行之士。涿郡舉崔,詣公車,稱病,不對策;退而論世事,名曰《政論》。其辭曰:凡天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漸敝而不悟,政衰而不改,習亂安危,不自睹。或荒耽耆欲,不恤萬機;或耳蔽誨,厭偽忽真;或猶豫岐路,莫適所從;或見信之佐,括囊守祿;或疏遠之臣,言以賤廢;是以王綱縱弛於上,智士鬱伊於下。悲夫!
十一月辛巳(二十八日),京都洛陽發生地震。桓帝下詔,命朝廷的文武百官推薦誌節高尚,不隨俗浮沉的“獨行”人才。涿郡太守推薦崔。崔到達京都洛陽皇宮負責接待的公車衙門時,聲稱有病,沒有參加回答皇帝策問的考試。回鄉後,撰寫了一篇評論當代政事的文章,篇名叫作《政論》。文章說:凡天下所以不能治理,通常是由於人主繼承太平盛世為時太久。風俗已經逐漸敝敗,卻仍不覺悟;政令已經逐漸衰敗,卻不知道改弦更張。以亂為治,以危為安,熟視無睹。有的沉溺於酒色,荒淫縱欲,不憂慮國事;有的聽不進任何規勸,愛聽假話而聽不進真話;有的不能分辨人的忠和奸,事情的是和非,在歧路上猶豫不決,不知所從;於是,親信的輔佐大臣,害怕得罪奸邪,閉口不言,隻求保全自己的高官厚祿;而疏遠的臣下,雖然敢說真話,但因為地位卑微,意見不能受到重視和采用。因此,朝廷的法度在上麵遭到破壞,才智之士在下麵感到無可奈何,真是可悲!
自漢興以來,三百五十餘歲矣,政令垢玩,上下怠懈,百姓囂然,鹹複思中興之救矣!且濟時拯世之術,在於補決壞,枝拄邪傾,隨形裁割,要措斯世於安寧之域而已。故聖人執權,遭時定製,步驟之差,各有雲設,不強人以不能,背急切而慕所聞也。蓋孔子對葉公以來遠,哀公以臨人,景公以節禮,非其不同,所急異務也。俗人拘文牽古,不達權製,奇偉所聞,簡忽所見,烏可與論國家之大事哉!故言事者雖合聖聽,輒見掎奪。何者?其頑士暗於時權,安習所見,不知樂成,況可慮始,苟雲率由舊章而已;其達者或矜名妒能,恥策非己,舞筆奮辭以破其義。寡不勝眾,遂見擯棄,雖稷、契複存,猶將困焉。斯賢智之論所以常憤鬱而不伸者也。
自從漢王朝建立迄今,已經三百五十餘年,政令已經嚴重荒廢,上下鬆懈怠惰,百姓怨聲載道,都盼望重新得到中興,挽救目前的危局。而且,拯救時世辦法,在於把裂縫補好,把傾斜支住,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目的隻是要使整個天下達到安寧的境地而已。所以,聖人掌權,就會根據當時麵臨的形勢,製訂相應的製度和措施。雖然采取的步驟會有差異,設置的製度和措施也各不相同,但都不會強迫人們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也不會不做當前急需的事,而隻是追求遙遠空洞的思想。孔子回答葉公說,為政在於使遠處的人都來歸服;他回答魯哀公說,為政在於選用賢才;他回答齊景公說,為政在於節約財富。並不是孔子對為政本身有不同的見解,而是針對他們所麵臨的不同的要務。庸俗的人,隻知拘泥於古書上的文字,不懂得根據不同的情勢,製訂不同的製度和措施的道理。隻看重從書中聽來的古人古事,而忽略眼前的現實,怎麼可以和這種人討論國家的大事呢!所以,臣屬上書奏事,雖然主上願意聆聽,但每每遭到牽製和破壞。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些頑劣的人士不懂審時度勢,隻知安於所見到過的事情,即使是事情已經成功,也不知快樂,何況在操心事情的開端時,就讓他同意?隻是馬馬虎虎地說,大致遵循原來的法令規章而已;有的人,雖然見識通達,但居名自負,忌妒賢能,因為計策不是出於自己而感到羞恥,於是舞文弄墨,去詆毀別人提出的計策。即便是最好的計策,因為寡不敵眾,也終於遭到擯棄,縱使後稷、子契重生,也束手無策。這就是持賢能智慧的言論的人,所以常常悲憤壓抑而不能得到伸展的原因。
凡為天下者,自非上德,嚴之則治,寬之則亂。何以明其然也?近孝宣皇帝明於君人之道,審於為政之理,故嚴刑峻法,破奸軌之膽,海內清肅,天下密如,算計見效,優於孝文。及元帝即位,多行寬政,卒以墮損,威權始奪,遂為漢室基禍之主。政道得失,於斯可鑒。昔孔子作《春秋》,褒齊桓,懿晉文,歎管仲之功;夫豈不美文、武之道哉?誠達權救敝之理也。聖人能與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變,以為結繩之約,可複治亂秦之緒,幹戚之舞,足以解平城之圍。夫熊經鳥伸,雖延曆之術,非傷寒之理;呼吸吐納,雖度紀之道,非續骨之膏。蓋為國之法,有似理身,平則致養,疾則攻焉。夫刑罰者,治亂之藥石也;德教者,興平之粱肉也。夫以德教除殘,是以粱肉養疾也;以刑罰治平,是以藥石供養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運之會,自數世以來,政多恩貸,馭委其轡,馬駘其銜,四牡橫奔,皇路險傾,方將勒以救之,豈暇鳴和鑾,調節奏哉!昔文帝雖除肉刑,當斬右趾者棄市,笞者往往至死。是文帝以嚴致平,非以寬致平也。瑗之子也。山陽仲長統嚐見其書,歎曰: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
“凡治理天下的君主,如果不是具有最好的品德,則采用嚴厲的手段,就能夠治理;采用寬縱的手段,國家就混亂。何以知道會是這樣?近代孝宣皇帝,明白統治人民的道理,知道為政的真諦,所以,采用嚴刑峻法,使為非作歹的人心膽俱裂,海內清平,天下安靜,總結他的政績,高於文帝。等到元帝即位,在許多方麵放寬了政令,終使朝政衰敗,皇帝的威勢和權力開始下降,漢王朝的大禍,在他手中奠下基礎。為政之道的得失,從這裏可以明鑒。過去,孔子作《春秋》,褒獎齊桓公,誇獎晉文公,讚歎管仲。那麼,孔子難道不讚美周文王、周武王的為政之道?實在是為了通達權變、拯救時弊的道理。聖人能夠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改變製度和措施,然而,庸人卻苦於不知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自己的認識,以為上古時代所采用的結繩記事的原始方法,仍然可以治理紛亂如麻的秦王朝;以為舞弄紅色的盾牌和玉石製作的斧;幹戚之舞,足可以解除漢高祖受困的平城之圍。像熊那樣攀援樹木,伸手展足,象鳥那樣飛翔高空,伸腿展翅,雖然可以延年益壽,卻治不了傷寒重病。用口不斷吐出濁氣,用鼻不斷吸進清氣,雖然可以使身體健康,卻不能連接折斷的骨骼。治理國家的方法,和養護身體相類似,平時注意營養和保護,有病時則使用藥物進行治療。刑罰是治理亂世的藥物,德教是治理太平盛世的美食佳肴。如果用德教去鏟除凶殘,就好比用美食佳肴去治療疾病;反之,如果用刑罰去治理太平盛世,就好比用藥物去營養和保護身體,都是不合適的。可是,現在繼承曆代帝王遺留下來的弊病,又正逢艱難的時局,自最近幾代以來,政令大多寬容,如同駕馬車的人扔掉了韁繩,馬匹脫掉了銜勒,四匹牡馬橫衝直撞,前麵的道路又非常艱險,應該緊急勒馬刹車,進行拯救,怎麼還有閑暇一邊聽著車鈴的節奏聲,一邊從容不迫地往前走呢?過去,漢文帝雖然廢除了肉刑,但是,將應當砍掉右腳趾的改為斬首示眾,受笞刑的人也往往被鞭打至死。所以,漢文帝仍是用嚴而非用寬的辦法,實現了天下太平。”崔是崔瑗的兒子。山陽郡人仲長統曾經看到了這篇文章,歎息說:“凡是君主,都應把它抄寫下來,放在座位旁邊,作為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