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心理詭計
管理是一門藝術,高明的管理者總能夠讓下屬如沐春風,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勞;反之,拙劣的管理者則往往扮演催命鬼的角色,逼迫員工為其工作。前者必定步步高升、越做越大,後者則往往失去人心,一個不甚就會跌入穀底。一個天堂,一個地獄,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關鍵在於是否懂得管理中的心理學詭計。
獵狗的故事——讓員工為他自己工作,他才會賣命
一個團隊的效率取決於成員的積極性,所以,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通過各種途徑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心理寓言
一隻獵狗將兔子趕出了窩,一直追趕它,追了很久仍沒有捉到。牧羊犬看到此情景,譏笑獵狗說:“你們兩個之間小的反而跑得快。”獵狗回答說:“你不知道,我們兩個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僅僅是為了取悅主人而跑,它卻是為了性命而跑呀。”
這話被獵人聽到了。獵人想,獵狗說得對,我要想得到更多的兔子,就得想個辦法,消滅“大鍋飯”,讓獵狗也為自己的生存而奔跑。獵人思前想後,決定對獵狗實行論功行賞。於是,獵人召開獵狗大會,宣布:在打獵中每抓到一隻兔子,就可以得到一根骨頭的獎勵,抓不到兔子的就沒有。
這一招果然有用,獵狗們捉兔子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每天捉到兔子的數量也大大增加,因為誰也不願別人吃骨頭,自己卻幹看著。可是,一段時間後,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獵人發現獵狗們雖然每天都能捉到很多兔子,但兔子的個頭卻越來越小。
獵人疑惑不解,他便去問獵狗:“最近你們抓的兔子怎麼越來越小了?”
獵狗們說:“大的兔子跑得快,小的兔子跑得慢,所以小兔子比大兔子好抓得多了。反正按你的規定,大的小的獎勵都一樣,我們又何必費那麼大的力氣,去抓大兔子呢?”
獵人明白了,原來是獎勵的條件不明確。於是他宣布:從此以後,獎勵骨頭的多少不再與捉到兔子的隻數掛鉤,而是與捉到兔子的重量掛鉤。此招一出,獵狗們的積極性再一次高漲,捉到兔子的數量和重量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獵人非常開心。
詭計點撥
相信大家都聽過“三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為什麼人數多了,反而沒水喝了?這則關於獵狗的寓言恰好解答了這個問題:積極性。三個和尚都不願意自己多付出,都指望別人去挑水,效率自然就會大大降低。而在獵狗的故事中,獵人之所以能夠獲得豐厚的收獲,就在於他充分調動了獵狗的積極性。
最初,獵狗把兔子追丟了,是因為它知道如果追得上自然可以討好主人,但追不上自己也不會挨餓。在這種情況下,它當然沒有多積極性。於是,獵人取消“大鍋飯”,引入競爭機製:抓住兔子才有骨頭。這樣一來,獵狗們就得為自己的溫飽奔命,積極性自然提高。但是,這樣還不夠,於是獵人又將骨頭與兔子的重量掛鉤,解決了兔子有大有小而骨頭一樣的問題,使競爭機製更加公平、完善。
這種激勵方式同樣可以應用到團隊管理當中。研究表明,如果隻是被動服從,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的話,員工一般隻能發揮其能力的20%~40%,而他們被充分激勵後,就可以發揮80%~90%。並且,激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獎勵。不過,獎勵也是有學問的,獎勵不當不僅不能激勵員工,而且會打擊員工的積極性。這是管理者必須考慮周全的問題。
陀螺與車輪——轉得快不一定跑得快,讓員工用業績說話
最有效的管理就是知人善任,隻有在千百人中發現真正的人才,並且能夠充分使用的管理者,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
心理寓言
一天,一隻金色的陀螺滾到一隻烏黑的車輪旁邊。它踮起小小的腳尖問車輪:“喂,黑黑的大家夥,你有什麼能耐呀?”
“旋轉。”車輪答得很幹脆,“漂亮的小弟弟,聽說你的本事也是旋轉,對嗎?”
“對呀!”陀螺趾高氣揚,“我旋轉得快如飛,能稱世界第一,一分鍾能旋轉幾千次,一個鍾頭旋轉的次數恐怕比天上的星星還要多哩!你呢?”陀螺用輕蔑的眼光看著車輪。
“我嘛,一分鍾大約旋轉幾百次,一個鍾頭不過兩萬多次。”車輪說。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看來,我比你強多了!”陀螺顯得十分自豪。
車輪瞥了陀螺一眼,說:“孰多孰少,要看實質。”
“你這話是什麼意思?”陀螺疑惑不解地問。
車輪說:“就旋轉的速度而言,你旋轉得快如飛,我根本沒法跟你比。但是我每旋轉一次,就前進一大步;不斷旋轉,就能不斷前進。而你呢,盡管旋轉的速度很快,頻率很高,卻始終沒離開過原地。”
詭計點撥
一個成功的管理者,首先是一個優秀的伯樂,要懂得識別人才。可以說,一個不懂得識別人才的領導,注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領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寓言指出,真正的人才就是像車輪一樣,轉一圈就跨一大步;反之,像陀螺一樣,雖然轉得很快卻總是原地踏步的人則屬於庸才。
在學校裏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班裏最用功的人往往是成績偏中下的,而那些成績最好的人都懂得勞逸結合。同樣,在企業當中,有些人看上去整天忙忙碌碌,實際上沒有什麼效率;反之,一些人輕輕鬆鬆就把許多問題解決了。因此我們說,判斷一個人才的標準不是工作的過程,而是工作的結果。然而,現實中的很多管理者卻看不清人才的本質,把真正的人才埋沒了。
有一家企業,要建設一處8萬平方米的廠區,因此招聘了一名年輕工程師,作為建設單位的代表。在年輕工程師的監督下,第一幢辦公大樓很快完成。因為這個人能解決施工現場的所有問題,基本上一年才向企業管理人彙報一次工作。但是,由於新辦公大樓與老辦公區有相當一段距離,沒有人知道這種堅守施工現場的辛苦,此人反倒被認為可有可無,建設單位即使不派代表看著,工程也照幹不誤。老板也是幹工程的外行,相信了這些話,就此將工程師解聘。等同等麵積的另一幢辦公樓開工時,老板請來了一位搞工程的朋友“幫忙”,說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結果,這位朋友累得半死也辦不好這件差事。老板把前麵那位工程師的情況和朋友說了,這個朋友看完原工程師對建設辦公樓的所有記錄,說道:“他一個幹完了五個工程師才能幹完的工作,這樣的人怎麼還被解聘呢?你完全錯怪人了。”一句話點醒夢中人,但等老板再回去請那位工程師時,他已經在一家頗有名氣的房地產開發公司當上了總經理。
由此可見,評價一個人的能力,要看他所做的實際工作,而不能隻看一些表麵現象。有些人表麵功夫確實做得不錯,但在實際工作中並不能產生應有的成效。相反,有些人看起來平凡普通,也看不出什麼過人之處,但他們能將自己所掌握的技術充分融入工作中並產生實效,這樣的人才是推動企業前進的人,這樣的人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吃雞的貓——汙點員工挑著用,權衡利弊再決定
作為一個管理者,在選用人才時要學會權衡利弊、因勢利導,使人才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如果一味苛求完美,必然會因小失大,導致不良後果。
心理寓言
從前,有一戶人家老鼠多得成災,於是這家的主人就去別的地方借來一隻貓。這隻貓是有名的捕鼠好手,但它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喜歡吃雞。一個多月後,這家的老鼠被捉幹淨了,但雞也被吃了個精光。
這家的兒子很生氣,就對父親說:“為什麼不把這隻饞貓趕走呢?”父親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的禍患是老鼠,而不在於有沒有雞。假如家裏有老鼠,它就會偷吃我們的糧食,毀壞我們的衣物,洞穿我們的牆壁,損壞我們的家具,我們就要忍饑受凍了。這樣一來,豈不是比沒有雞更加可怕嗎?沒有雞,我們不吃雞就是了,離饑餓和寒冷還遠著呢!我們為什麼要把貓趕走呢?”
詭計點撥
作為一名領導,在管理過程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兩難的問題,有些下屬能力確實很強,卻在個人品質上有著這樣那樣的小缺點,時間長了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失誤。對於這樣的人,有些領導堅決采取“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棄之不用。這就好比貓雖然能捉老鼠,但是它把雞也吃了,就要把它趕走。其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個英明的領導在選擇人才的過程中,不會僵化地遵守某些信條,而應統籌全局、權衡利弊,然後做出決斷。在這一方麵,漢高祖劉邦堪稱典範。
劉邦手下有一個叫陳平的人。他先投奔魏王,遭到讒言後又投奔項羽,見項羽粗暴無道,便跑來投奔劉邦。很快,劉邦便將陳平提拔為都尉,沒過多久又將其升為副將。這時,有些人便提出了異議,他們說:“陳平在家裏曾經同嫂嫂通奸,離家後又兩次出逃、三次選擇主人。現在大王給他高官,讓他監護將士,他卻利用職權收受賄賂,希望大王認真考察。”劉邦聽了這些話,心裏產生了疑慮,叫來陳平追問究竟。陳平非常坦率地回答:“魏王非常固執,不納忠言,我才投奔項王;項羽誌大才疏,任人唯親,所以我就離開了項王。聽說漢王重視賢才,任賢使能,所以我才來投奔你。離開項羽時,我把他賞給的東西和錢財全部送還了他,現在我兩手空空,不接受別人的錢財我就無法生活,這難道是我的錯嗎?如果大王認為我的計策是可取的,就把我留下;如果聽信別人的傳言而不用我的計策,請大王準許我回家。這些金錢都還未用掉,我原封交回好了。”劉邦聽後.覺得陳平的話很有道理,便向陳平道歉,又賞賜他許多錢財,並拜他為護軍中尉。後來,陳平全力輔佐劉邦,成了建立西漢王朝的頭等功臣。呂後死後,陳平同周勃一道,平定諸呂叛亂,穩住了西漢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