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中的心理詭計
商場如戰場,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心兵難防”,要想打贏商場中的戰爭,首先就得防住“心兵”。這裏的“心兵”既包括對手,也包括自己。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你必須懂得商場中的各種心理詭計,讓這些詭計化作利器,直刺對手的死穴。須知,成敗就在一念間,很多時候,一個心理的關口就是億萬資財的輸贏。
漲破的水泡——成功是讓自己變強,不是讓自己變大
作為一名企業家,在對企業進行規模擴張之前,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擴張會給企業本身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而不是為了擴張而擴張。
心理寓言
一場暴雨剛剛過去,池塘的水麵上漂起了串串水泡。這些水泡在水麵漂浮著,不斷地合成大水泡。其中一個大水泡在水裏飄飄悠悠地晃著,伺機吞並其他同伴。隻見它向左一晃,吞並了身旁的一個小水泡;向右一晃,又吞並了一個。伴隨著它一個個地吞噬同伴,它的身體也一點點地膨脹著。這時,大水泡有些飄飄然了。
“哈哈,我太偉大了,我是世界之王!你們這些小不點都是我的臣民,如果誰敢冒犯我,我就將它毫不留情地吞噬!”
一個小水泡實在看不下去了,奉勸它說:“親愛的朋友,不要太霸道了,這樣下去,你會把自己毀掉的!”
“什麼?你隻是一個小不點,竟然還敢指責我!”對小水泡的直言,大水泡很生氣,“你竟然敢對我說出如此不敬的話來,就讓其他人看看反抗我的下場吧,我要吃掉你!”說著,它向小水泡漂了過去。
然而,當大水泡腆著圓鼓鼓的肚子慢慢地逼近小水泡,想吞滅它的時候,由於肚子撐得太大,“嘭”,它一下子漲破,猝然不見了。
詭計點撥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形勢一路動蕩,一度偃旗息鼓的企業並購再次掀起波瀾,許多有點實力的企業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兼並那些走投無路的小企業,以為是白撿的大便宜。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看一看水泡的故事,我們就明白了。
固然,大水泡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也能迅速地吞並小水泡,但它內部是空的,它的體積越大,漲破的危險也就越大。企業同樣如此,實施戰略並購並不是盲目地追求企業規模,進行低層次的量的擴張。我們知道,企業兼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企業核心競爭力,實施企業並購要緊緊圍繞企業的發展目標,並按照相應的並購過程,付諸有力的措施加以實現。如果一味地追求速度與規模,會自食苦果。
在商場中,還有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就是“小海馬的七座金山”,和這個水泡的寓言講的是一個道理。小海馬夢到自己擁有了七座金山,醒來後決定去找夢中的七座金山。為了提高自己的行駛速度,它先買了鰻魚的鰭,然後又買了水母的噴汽式快速滑行艇,最後居然自己鑽到大鯊魚的肚子裏,想乘大鯊魚這艘“大船”。
我們說,恰當的速度和規模才是健康的企業發展之路,而不是速度越快越好、規模越大越好,但是,今天仍有許多企業盲目追求投資的規模和速度,一味追求做大的樂趣,其結局隻能像我們在故事中看到的那樣,海馬為快而快的方式最終會被“速度之魔”耗盡資源,走向滅亡,而“嘭”的一下子大水泡漲破消失了。
北海岸邊的金貝殼——商人都有野心,但成功的商人有恒久的野心
既然從事商業,必然會有一種賺錢的欲望,有一種賺大錢的野心。隻有那些具有恒久野心的人才能夠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有的人在幾經失敗之後就會形成思維定式,即使機會來臨也會與之擦肩而過。
心理寓言
有位長者告訴一個渴望財富的青年,北海岸邊有金貝殼,於是這位青年不遠萬裏,來到了北海岸邊,不顧一切地尋找金貝殼。起初,他耐心地撿起每一枚貝殼仔細端詳,確定不是金貝殼後才把它扔掉。北海岸邊寒風襲人,青年撿起的每一枚貝殼都是冰涼的。天氣的寒冷,事情的單調,使青年慢慢失去了耐心,漸漸的,他隻大致感覺一下就把貝殼扔掉了。
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無數貝殼被青年撿起又扔掉,始終沒有找到老者所說的金貝殼。青年人很頹喪,覺得自己已不可能找到金貝殼了。
但青年很執著、很勤奮,一直不停地忙碌著,終於有一天,一枚金貝殼被他拾在手中。但無數次的失敗使青年無形中形成了思維定式,他隻是感覺了一下那枚貝殼,看都沒看,那個想法就又冒出來:不可能撿起來那麼多貝殼都不是金貝殼,這枚怎麼就那麼天遂人意呢?青年就這樣把金貝殼隨手扔掉了。
後來,青年又撿到一枚金貝殼,他又順手扔掉了。後來他老了,無奈地回到家鄉,他告訴當地的年輕人:北海岸邊沒有金貝殼。
詭計點撥
在商場上,金貝殼其實有很多,但它們往往摻雜在普通貝殼當中,需要你自己去甄別、挑選,隻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撿到。但是,如果像寓言中的那個青年一樣,形成了失敗的思維定式,即使撿到了金貝殼,也會被你當成普通貝殼扔掉。
與其他職業相比,商業的風險更大,失敗的幾率也更高,正因為如此,回報才更加豐厚。如果你經過幾次失敗之後,就覺得自己不可能再成功了,那麼成功自然與你擦肩而過。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早年貧窮的法國富翁,臨死前立下遺囑,懸賞100萬法郎,以“窮人最缺的是什麼”為題,征集致富的秘密。遺囑公布後,有48561人寄來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門,說窮人最缺的是金錢、是機會、是技能、是勤奮、是權力、是方法,應有盡有。在這位富翁逝世一周年的紀念日,公證部門公布了富翁用一生體會出的答案——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
對於大多數商人來說,野心並不缺少,問題的關鍵是這顆野心能夠堅持多久。故事的青年本來也有野心,但沒過多久他的野心就麻木了、機械了,缺少了動力,從而與金貝殼擦肩而過,甚至最後得出“北海岸邊沒有金貝殼”的錯誤結論。這樣的人注定要與失敗相守。
貪心不足——要把生意當成印鈔機,而不是鈔票
做生意要懂得見好就收,要把它當成印鈔機,這樣你就可以賺一點取一點;反之,如果把它當成鈔票,總是希望它達到最大值的時候才收手,結果就是空手而歸。
心理寓言
一天,有個人布置了一個捉火雞的陷阱,他在一個大箱子的裏外撒了很多玉米粒,在大箱子上有一道門,門上係了一根長繩子,他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處。隻要火雞一進入箱子,他就拉扯繩子,把門關上,這樣火雞就被逮住了。
這個人一邊等,一邊做著美夢:十隻賣了錢去買酒,還有兩隻留著自己烤著吃。想著一邊喝著酒一邊吃著烤雞的情形,他的口水就流了下來。忽然,有十二隻火雞啄著玉米粒進入了箱子,但就在他要拉繩子的那一刻,一隻火雞溜了出來。他想了想,決定等箱子裏有十二隻火雞後再拉繩子。
然而,就在這個人等第十二隻火雞的時候,又有兩隻火雞跑出來了,於是,他又決定等箱子裏有十一隻火雞時再拉繩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時候,又有三隻火雞溜出來了……最後,箱子裏一隻火雞也沒有了。
詭計點撥
在做生意的過程中,一般人都會有一種賭博的心理:賺了總想著賺得更多,賠了總想翻盤,把本撈回來。然而,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越想多賺,賺的反而越來越少,弄不好還會賠得傾家蕩產。這就像故事中那個捉火雞的人一樣,總是想著一下子捉十二隻火雞,結果火雞都跑了出來,一隻也沒有捉到。
在股票投資中,有一個叫做“止損”的概念,可以說是一種反賭博心理的理論。它的意思是說,當某一投資出現的虧損達到預定數額時,及時斬倉出局,以避免造成更大的虧損,其目的就在於投資失誤時把損失限定在較小的範圍內。事實上,這種止損的理念在商場中的任何領域都是適用的。比如,有人進購了一批服裝,結果銷路不好,這個人就有可能降價處理掉,這樣一來雖然賺得不多,還不至於蝕本。反之,如果還是按原價銷售,結果砸在自己手裏,那可就真是一錢不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