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為什麼喜羊羊和灰太狼不可能成為朋友(3 / 3)

詭計點撥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連他都說知人不易,何況其他人呢?因此,我們要結交一個人,要想知道他的真正為人,就必須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觀察,而不要總是相信“眼見為實”,從而被自己的眼睛蒙蔽。所謂“日久見人心”,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不要對其妄下定論,要學會長時間觀察。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真正的奸詐之人往往善於偽裝,乍看之下讓人覺得他是正人君子,一旦涉及自身利益,他的本來麵目就暴露出來了,對這樣的人離得越遠越安全;相反,有一些正直的人,由於秉性耿直,不懂得那麼多人情世故,很可能會得罪別人,但到關鍵時候,他必然會慨然相助,這樣的朋友走得越近就越安全。

另外,在這個世界上,被冤枉的滋味是很難受的,尤其是被自己最敬重的人冤枉。因此,一旦我們的朋友犯了什麼錯誤,也不能妄下結論,認定他是一個壞人,從而與之絕交。要從頭至尾弄明白、弄清楚,然後做出決定。

中國古代有一個“管鮑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鮑叔牙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倆一起做生意,分錢財,管仲多拿,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貪財,因為他知道管仲貧窮;管仲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管仲愚蠢,他知道辦事需要運氣;管仲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沒有才能,他知道管仲是沒有遇到時機;管仲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牙不認為管仲膽怯,他知道管仲家裏有老母親;管仲服侍的公子糾在爭奪王位中失敗了,管仲被囚,鮑叔牙不認為他沒有氣節,而是認為管仲不以小節為羞。後來,鮑叔牙又推薦管仲為宰相,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管仲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但天下人不讚美管仲的才幹,而讚美鮑叔牙能了解朋友。

在這裏,鮑叔牙就是不通過表麵現象來看待朋友的典範,他了解管仲的真實品質,不為其看似惡劣的行動下定論,這正與孔子“不用眼睛看人”的主張不謀而合。

高價買鄰——選擇鄰居,選擇一種生活狀態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鄰居對一個人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在買房、搬家之前,先考察一下鄰居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決定了你們是成為朋友,還是成為敵人。

心理寓言

南朝有個叫呂僧珍的人,生性誠懇老實,又是飽學之士,待人忠實厚道,從不跟別人耍心眼。呂僧珍的家教極嚴,他對每一個晚輩都耐心教導、嚴格要求,所以在他家形成了優良的家風,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待人和氣、品行端正。

南康郡守季雅是個正直的人,他為官清正耿直,秉公執法,從來不願屈服於達官貴人的威逼利誘,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視他為眼中釘,總想除去這塊心病。最終,季雅被革了職。

季雅被罷官以後,一家人從官府裏搬了出來。到哪裏去住呢?季雅不願隨隨便便地找個地方住下,他頗費了一番心思,四處打聽,看哪裏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願。

很快,他就從別人口中得知,呂僧珍家是一個君子之家,家風極好,不禁大喜。季雅來到呂家附近,發現呂家子弟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說來也巧,呂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別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賣掉。季雅趕快去找這家要賣房子的主人,願意出1100萬錢的高價買房,那家人很是滿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於是,季雅將家眷接來,就在這裏住下了。

呂僧珍過來拜訪這家新鄰居。兩人寒暄一番,談了一會兒話,呂僧珍問季雅:“先生買這幢宅院,花了多少錢呢?”季雅據實回答,呂僧珍很吃驚:“據我所知,這處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麼價錢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說:“我這錢裏麵,100萬錢是用來買宅院的,1000萬錢是用來買您這位道德高尚、治家嚴謹的好鄰居的啊!”

詭計點撥

中國人自古就有擇鄰而居的傳統觀念,從孟母三遷,到季雅買鄰,無一不是這種傳統觀念在現實中的展現。但是,我們為什麼要擇鄰而居呢?這實際上體現了一種人際交往的心理。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都希望周圍的人與自己有共同語言,能夠彼此交流,這樣才能使矛盾減少,融洽產生。就像季雅一樣,他寧可出高得驚人的價錢,也要選一個好鄰居,就是因為他希望自己每天出門碰到的是一個和自己一樣正直的人,試想,如果他的鄰居是一個貪官或者小人,那麼彼此之間必定看不慣,從而摩擦不斷。

另外,我們需要擇鄰而居,還因為鄰裏間會互相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鄰居的影響力僅次於家庭內部,一個愛讀書的鄰居可能會使周圍的許多人都愛讀書,而一個愛賭博的鄰居則可能使周圍許多人都去賭博。

總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鄰居就是選擇朋友,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們也要樹立擇鄰而居的理念,在買房、搬家之前先考察一下你的鄰居是什麼樣的人。

小男孩與小烏龜——你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你

對待朋友應該將心比心。那麼,怎樣才算是將心比心呢?實際上就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考慮對方的利益,這樣一來,對方也會站在你的立場上,考慮你的利益。

心理寓言

有一個男孩,在生日那天收到了爺爺送的禮物,是一隻可愛的小烏龜。男孩非常喜歡它,總是試著與它玩耍。然而,小烏龜卻害羞似的一下子就把頭和腳都縮進了殼裏。男孩便用棍子捅它,想把它從殼裏趕出來,小烏龜絲毫未動。

爺爺看到了小男孩的舉動,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不要這樣對待烏龜,你要學著將心比心啊。假如你的夥伴也這樣對你,你還願意跟他玩嗎?”還沒等男孩說話,爺爺就把小烏龜帶進了屋裏,放在暖和的壁爐旁。不一會兒,小烏龜覺得熱了,伸出了頭和腳,緩慢地爬起來。

詭計點撥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將心比心。那麼,怎樣才算是將心比心呢?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將心比心其實就是換位思考。所謂換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很多時候甚至需要暫時放下自己的切身利益,去滿足別人的利益。其實,利益在很多時候是互相關聯的,你能考慮別人的利益,別人也會考慮你的利益。也就是說,要想和小烏龜成為好朋友,就要站在小烏龜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小烏龜跟人一樣,也需要溫暖,隻有給它溫暖,它才能接受你,與你做朋友,而棍子隻能增加它的恐懼,使它更加疏遠你。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把沉重的鐵鎖掛在門上,有一個人拿著一根鐵棒去敲打它,不管用多大的力氣都打不開。這時另外一個人來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鑰匙,往鎖孔裏一放,一擰鎖就開了。等別人走了,迷惑不解的鐵棒問小鑰匙:“為什麼我用那麼大的力氣都打不開,你輕輕一下就打開了呢?”小鑰匙的回答是:“因為我懂得它的心。”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將心比心”,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更多的敵人。可以說,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對方會感覺到自己被尊重了,才願意和你交朋友,願意和你交流、溝通。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換位思考是一個“移情”的過程,要站在他人的立場,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遺憾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移情”這一根本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或是想當然地假設一種別人所謂的感受,這樣的換位思考其實仍局限於自己設定的小圈圈之中,無法體驗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想法。隻有真正地“移情”,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