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德國兵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心理學上互惠原理的左右。得到對方的恩惠就一定要報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這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行為準則,正是在這種行為準則的推動下,人與人之間才產生了友誼。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應該幫他一次;如果一個人送了我們一件生日禮物,我們也應該記住他的生日,屆時也給他買一件禮品;如果一對夫婦邀請我們參加了一個聚會,我們也一定要記得邀請他們到我們的聚會上來。這就是互惠原理的作用。
可以說,互惠原理是人類社會永恒的法則,它是各種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礎。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同坐蹺蹺板一樣,不可能永遠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而是高低交替。一個永遠不肯吃虧、不肯讓步、不願與別人互惠的人,即使贏了、占到了不少好處,從長遠來看,他一定是輸家,因為沒有人願和他玩下去了。互惠原理是我們在與朋友相處時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
蠍子與青蛙——遠離“有毒”之人,你才能不受傷
如果你發現朋友中有人經常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最好盡快敬而遠之,要知道,他們今天可以去損害別人,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也會損害你。
心理寓言
有一隻蠍子來到河邊,它想渡到河對岸,去找它的好朋友毒蛇,可是它不會遊泳。這時,一隻青蛙遊了過來。蠍子懇求青蛙將它渡到對岸去。
青蛙不肯,對蠍子說:“假若你半途中蜇我一口,我不是沒命了?”蠍子說:“我要是蜇你,自己不也沒命了?”
青蛙聽了有理,便讓蠍子爬到它的背上。遊到河中央,青蛙突然覺得背上被狠狠地蜇了一口。青蛙劇痛難忍,慢慢向河中沉落,它痛苦地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蠍子說:“對不起,我實在忍不住了。”
詭計點撥
季羨林先生在一篇名為《壞人》的文章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話:“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這則寓言恰巧就是季老這句話的注解。蠍子作惡實際上是身不由己的,它們在作惡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作惡。這種理念運用到我們日常交往當中,就是離那些“有毒”的人遠一點。這些人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可能對你很好,甚至很講義氣地幫助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會傷害你。他們的本質是“惡”的,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像蠍子一樣,蜇你一口。比如小偷,即使自己決心要痛改前非,手還是會身不由己地伸進別人的口袋。與這樣的人做朋友,無異於引狼入室。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有毒”呢?季老在文章中還說道:“記得魯迅曾說過,幹損人利己的事還可以理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千萬幹不得。我現在利用魯迅的話來給壞人作一個界定:幹損人利己的事是壞人,而幹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則是壞人之尤者。”可見,損不損人是評判一個人“有毒”與否的標準,故而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觀察了,看你身邊的朋友是否有損人利己,乃至損人不利己的行為,一旦發現,務必要敬而遠之。也許你會說“他又沒有損害我的利益”,可是他現在會損害別人,你又怎麼能斷定將來的某一天他不會將“毒刺”紮在你身上呢?
孔雀的困惑——暴露自己,換取友誼
一個對於自己的私生活諱莫如深的人,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要學會適當暴露自己,這樣才能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心理寓言
在百鳥當中,孔雀是最擅長交際的一個,長得也非常漂亮,但它總是感到孤獨。它很羨慕其他鳥兒三五成群,有說有笑的樣子,好像親姐妹一樣,它身邊雖然總是有很多熟人,但沒有一個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
為什麼呢?孔雀身邊的眾鳥們都表示,它太神秘,誰也不了解它。曾經和孔雀關係很親密的斑鳩也說,剛開始和它一起交往時,感覺它非常活潑開朗,但時間一長,就發現它很神秘。
原來,孔雀一直對自己的私生活諱莫如深,也從不和別人談論自己,每當別人問起時,它就把話題岔開,怪不得其他的鳥兒都覺得它神秘呢!
詭計點撥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當封閉的,他們總是對自己的事情閉口不談。不過,這種人不一定都是內向的人,有的人話雖然不少,但是從不觸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談自己內心的感受。這樣的人是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的。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要想與別人成為知心朋友,就必須表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向別人講心裏話,坦率地表白自己、陳述自己、推銷自己,這就是自我暴露。
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較多,雖然他們外表看起來不是很擅長社交。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樣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人真誠,渴望情感溝通。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多,但都是真誠的。因此他們有困難的時候,總能有人來幫助,而且很慷慨。
有的人雖然很擅長社交,在交際場中如魚得水,他們卻少有知心朋友。他們習慣於說場麵話、做表麵工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都不是很深。他們雖然說很多話,卻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實感情。其實,人人都能直覺地感到對方對自己是出於利益需要,還是出於情感而來往。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對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對食物的需要一樣,是與生俱來的。而情感紐帶下結成的關係,要比暫時的利益關係更加牢固。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應該至少讓一個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實的自我。這樣的人在心理上才是健康的,這也是實現自我價值所必需的。事實證明,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都會引起環境適應方麵的一係列問題。一個從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與他人建立起密切的關係,而總是向別人喋喋不休地談論自己的人,會被他人看適應不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那麼,這個自我暴露的尺度應該如何把握呢?心理學家認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對少數親密的朋友做較多的自我暴露,而對一般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暴露。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說出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麵前,你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並不私密的情感,既給人親近之感,又不會讓自己處於不安全的境地。
事實上,自我暴露與喜歡緊密相連,人們喜歡那些與自己有相同自我暴露水平的人。如果某人的自我暴露比我們暴露自己時更為親密詳細,我們會因害怕過早地進入親密領域而產生焦慮,因而,隻有適當地自我暴露,才能收到理想的交往效果。關於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把握。
顏回偷吃——交友交心,不要被表麵所蒙蔽
在交友過程中,千萬不要輕易地用“親眼所見”來對一個人下結論,要多方麵、多角度地考察,這樣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從而把握與其結交的程度。
心理寓言
據說,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隻好在大白天裏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裏煮。過了一會兒,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偷偷抓甑裏麵的飯吃。
飯熟之後,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作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子,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幹淨的飯食送給他們。”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甄裏,把飯弄髒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