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家的兒子,發現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都坦坦蕩蕩,非常自然,一點兒也不像偷斧頭的樣子了。
詭計點撥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猜疑別人,如同寓言中那個鄉下人,懷疑哪個人偷了斧子,就越看越像偷斧子的人。其實,懷疑是心理在作祟。正如歌德所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認識一個人,切忌以自己的主觀想象作為衡量標準,否則就會造成識人的錯誤與偏差。遇到問題要調查研究後再做出判斷,絕對不能毫無根據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往往會產生錯覺。
“疑人偷斧”的行為反映了一種典型的對人印象的擴大化效應,也就是暈輪效應,即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的或壞的印象後,傾向於據此推論此人其他方麵的特征。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是暈輪效應的消極作用。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盡量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做到正確、客觀地認識他人。對於一個人的判斷,不能僅僅停留在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必須冷靜、客觀地對待他人。
我們看了太多陰暗的東西,就會變得懷疑、偏執,乃至於不相信一切。這個世界應該更簡單、更陽光,我們的內心應該真誠,對別人充滿信心。也許我們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但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們必須時刻檢討自己,讓理智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樣,我們才能擺脫猜疑,讓陽光照亮我們的心靈。
鯰魚效應——成功不僅來自機遇,更來自危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隻有時刻具有憂患意識,才能激發活力,不斷創新。安而忘危,漠視危機,就會失去生機。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具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生存意識,才能奮發進取,一往無前。
心理寓言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但沙丁魚非常嬌貴,極不適應離開大海後的環境,當漁民們把剛捕撈上來的沙丁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後,用不了多久沙丁魚就會死去。盡管漁民做了種種努力,但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令人奇怪的是: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一直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他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本能地加快速度遊動,左衝右突,四處躲避,避免被鯰魚擄掠。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鯰魚進入魚槽,使沙丁魚感受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加速遊動,結果都活著到了港口。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詭計點撥
我們常說,穩定壓倒一切,於是,為了追求穩定的生活,我們努力奮鬥。然而,當處於穩定狀態時,我們便放棄了進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不思進取。魚槽中的沙丁魚是這樣,現實生活裏的人也是這樣。無論是一個領域,還是一個企業,如果人員長期穩定,就會缺乏新鮮感和活力,日積月累,就會產生惰性。身處高速發展的社會,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鯰魚”是可怕的,然而我們的活力正是來自 “鯰魚”,我們的成功也是來自對手。
漁民為了讓沙丁魚活著回到魚港,想方設法保護它們,而他們的保護恰恰助長了沙丁魚的惰性,它們最終還是窒息死亡。老船長是位智者,他明白競爭的法則,很清楚活力的來源。一條看似不起眼的鯰魚,卻盤活了整個魚槽,沙丁魚的危機意識使它們最終活著到了港口。再好的保護措施也不如一條充滿威脅的鯰魚,這的確是妙招。
在一個團隊中引進能幹的人才,其他人就會感到緊張和壓力,整個團隊就會生機勃勃,形成有序的競爭環境。鯰魚效應所體現的,更多的是一種生存競爭,危機,更蘊涵著機遇。
德西效應——工作的成敗由動機決定
快樂地工作,才是工作的真正意義,才能出成績。反之,如果把報酬當做工作的動力,隻是在為報酬效勞而已,將越做越沒耐心,自然不會有多大的提升。
心理寓言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一如繼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隻能少給一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隻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麼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來玩了!
詭計點撥
這則寓言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弱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這一理論是由心理學家德西通過心理實驗發現的,所以人們又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薪酬是我們工作的直接動力,從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目標就是加薪升職,這也在短期內給了我們很大的動力。然而,激情畢竟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漸漸失去了工作的快樂,變成機械地應付工作。此時,工作就成了我們的負擔。我們犯的錯誤就是為得到薪酬而工作,沒有將工作當成自己的快樂之源。我們以薪酬作為工作的坐標,情緒就很容易出現波動。我們控製不了薪酬,它很容易偏離我們的期望,讓我們失去動力,牢騷滿腹。為了減少痛苦,我們隻好降低期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工作努力的程度。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沒有用驅趕的辦法來阻止孩子的嬉鬧,因為那樣會讓孩子更加敵對。他聰明地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得到錢而玩”,孩子們在得到錢之後,轉變了他們玩耍的動機,將玩耍當成了工作,最後因報酬得不到滿足而放棄了玩耍,也失去了玩耍的快樂。老人以錢作為手段,達到了驅趕孩子們的目的。
寓言中的老人,就像我們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就像我們的工資、獎金等各種獎勵。如果我們把“美分”當做工作唯一的目標,最可能的結果就是喪失工作的熱情。金錢不是萬能的,在興趣麵前,它的影響力微不足道。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合乎自身興趣的工作,但是幹一行愛一行,隻要保持快樂的心情,工作總是充滿樂趣。
近因效應——了解一個人需要一生,誤解一個人隻需一秒
了解一個人需要漫長的過程,但是誤解一個人卻可能是一秒鍾的事情。我們常常因為一時的衝動而誤解了朋友,給友誼刻上了傷痕。理智而客觀地對待他人,才能避免近因效應的影響。
心理寓言
彌子瑕是衛國的美男子,是衛靈公的近臣,很討衛靈公的喜歡。有一次,彌子瑕的母親生了重病,捎信的人在當天晚上把消息告訴了他,彌子瑕頓時心急如焚。但是,京城離家太遠,為了盡快趕回家去給母親求醫治病,彌子瑕不顧個人安危,假傳君令讓車夫駕著衛靈公的馬車送他回家。在當時,衛國的法令明文規定,私駕君王馬車的人要判斷足之刑。但是,衛靈公知道了這件事後,非但沒有責罰彌子瑕,反而稱讚道:“你真是一個孝子啊!為了替母親求醫治病,竟然連斷足之刑也無所畏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