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為什麼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1 / 3)

——巧用心理效應的杠杆,撬起超常規的成功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規律,人類的心理也不例外,我們把心理的規律稱為心理效應。心理效應是大多數人麵對生活的普遍反應,是對經驗的總結,如果我們反過來將這種經驗應用於生活,必然能夠事半功倍,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徑。你還等什麼呢?快快把這些法寶利用起來吧!它們會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加輕鬆、愉悅。

馬太效應——成功隻青睞強者,不憐憫弱者

貧富差距的加大讓窮人每天都在抱怨富人的剝削,而富人則捂緊自己的口袋批評窮人懶惰。實際上,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還在於人們一種奇妙的心理效應——馬太效應。

心理寓言

《聖經》中《馬太福音》這一章,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故事:

一位主人要到外國去,把三個仆人叫來,按其才幹分銀子給他們。第一個得了五千,第二個得了兩千,第三個得了一千。

主人走後,第一個仆人用五千銀子做買賣,又賺了五千;第二個仆人照樣賺了兩千;第三個仆人把一千銀子埋在了地下。

過了很久,主人回來了,和仆人們算賬。

第一個仆人彙報賺了五千銀子,主人說:“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可以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第二個仆人彙報賺了兩千銀子,主人說:“好,我要派你管理很多的事,讓你享受主人的快樂。”

第三個仆人彙報說:“我把您分給我的銀子埋在地下,一個也沒少。”主人罵了這個仆人一頓,決定奪回他這一千銀子,分給擁有一萬兩銀子的人。

這個故事的結尾,是這樣幾行詩:“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詭計點撥

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在馬太效應的理念裏,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美國科學史研究者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麵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作為一種社會心理效應,馬太效應不是弱者的福音,而是強者的宣言。它重視起步的精彩,且由此會產生出疊加的積極作用。當你輸在了起跑線上,馬太效應給你的不是同情,而是放棄。強者將享受無盡的掌聲、鮮花,而弱者將由此退出競爭的舞台。在競爭的世界裏,弱肉強食,隻有強者才能生存,而弱者隻有死亡。這聽起來非常殘酷,卻是自然界最真實的法則。其實《聖經》不是要放棄失敗者,而是告誡人們,隻有不停地奮進,才能贏得人生的成功,躺在原地睡覺,隻會被曆史碾得粉碎。

馬太效應的積極作用在於,它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同時它還為奮鬥中的人們提供了前進的動力和壓力,其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效應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鬥。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馬太效應也有其消極的一麵。它對於已經成功的人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那些無名者即使作出同樣的貢獻,由於沒有受到社會的認可,其勞動成果往往無人問津,甚至遭受非難和妒忌的圍攻。因此,在馬太效應麵前,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理智的態度。成功者不能在掌聲和榮譽麵前迷失了自我,否則,高峰就是終點,掌聲便是喪鍾;而無名者則要以平常心麵對前進中的挫折,要迎難而上,以百倍的努力實現人生的飛躍。

刻板效應——模式可以被利用,但不能通用

人際交往中,不能以偏概全,對個體、群體進行過於簡單化的分類。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以變化的心態應對變化的情況。

心理寓言

某地有兩兄弟,哥哥叫王軍,弟弟叫王偉。兩兄弟一邊幫父母耕地,一邊勤讀詩書。兄弟二人都寫得一手好字,交了一些詩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王偉穿著一身白色幹淨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不料,途中突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王偉正走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山間小道上,隻好硬著頭皮頂著大雨往朋友家趕。到了朋友家,他已被淋成了落湯雞。

在朋友家,王偉脫掉濕透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吃過飯後,兩人開始談詩論文,評賞前人字畫。他們聊得十分投機,不覺間天快黑了,於是王偉告辭回家。因為自己的衣服濕了,王偉就把自己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而穿著朋友的黑色衣服回家。

走到家門口時,王偉還沉浸在與朋友暢談的興致裏,誰知自家的狗不知道是主人回來了,猛地躥出來對他汪汪直叫,要撲過來。突如其來的狗叫把王偉嚇了一跳,他十分惱火,停住腳向旁邊閃了一下,憤怒地向狗大聲吼道:“瞎了狗眼,連我都不認識了!”然後順手抄起門邊的一根木棒要打那狗。

這時,哥哥王軍聽到了聲音,馬上從屋裏出來,一邊阻止王偉打狗,一邊喚住了正在狂叫的狗,說道:“你不要打它啊!你想想看,白天你穿著一身白色衣服出去,這麼晚了,又換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嗎?這能怪狗嗎?”

王偉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就不說什麼了。那狗也似乎認出了主人,不再汪汪叫了。

詭計點撥

在生活中,我們會累積出許許多多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會慢慢形成一個個模式,這些模式有時候可能成為我們做事的捷徑,但如果你試圖無論任何時候都用這些模式套用,就會犯刻板的錯誤。

以人際交往為例,我們不可能、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隻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這時候我們就可能會憑經驗而形成模式,以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體”。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麵”,籠統的印象並不能代替每個個體,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就會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

狗是忠誠的,它牢牢地記著主人的相貌,並以此作為判斷生疏的標準,然而也正是它的忠誠造成了它的刻板。狗之所以沒有一下子認出王偉,就是因為它對白天出門的王偉有一個刻板印象:王偉是穿著白衣服的。天黑時狗沒有看清楚,隻看到來了個黑衣人,忠誠的狗當然要提高警惕了。

作為一種社會心理效應,刻板效應的存在是普遍的,我們要時刻防止刻板效應的負麵影響,同時,因為自己的變化而讓別人另眼相待時,也不能大動肝火,弄得不可開交。我們首先要冷靜地思考,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不然就會像王偉那樣:自己換了一身衣服,反而怪狗不認識他。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忍讓,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更和諧。

暈輪效應——真相往往被偏見蒙蔽

我們常常懷疑別人,其實是我們自己太複雜、太精明、太自以為是,於是我們進入了一個牢籠,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然而,當我們摘下有色眼鏡之後,才發現真相原來那麼遙遠。

心理寓言

從前,有一個鄉下人將一把斧頭忘在了地窖裏,幾天以後,他又要用斧頭時,才發現斧頭丟失了。斧頭到哪裏去了呢?他在自己家的門後麵、桌子下麵、堆柴草的房裏到處找遍了,還是沒有找到。他懷疑是鄰居家兒子偷去了,但是沒有證據。

於是,這個人就開始仔細地觀察鄰居家兒子的一舉一動,越觀察越覺得是鄰居的兒子偷了斧子,因為看他那走路的樣子,似乎鬼鬼祟祟,像個小偷。不僅如此,連他的神態、動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說話時的聲調,也像是偷了他家的斧頭。總之,幾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自己的斧頭!

又過了幾天,這個人到地窯去儲存物品。當他打開門,進入地窖裏的時候,發現自家那把好多天不見的斧頭正躺在地窖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