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彌子瑕陪衛靈公到果園遊覽。當時正值蜜桃成熟的季節,滿園桃樹碩果累累,讓人垂涎欲滴。彌子瑕伸手摘了一個又大又紅的蜜桃,咬了一口,覺得非常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遞給身邊的衛靈公,對他說:“這個桃子很好吃,你也嚐一嚐!”衛靈公毫不在意這是吃剩的桃子,高興地說:“你把可口的蜜桃讓給我,表明你愛我呀!”
然而,隨著彌子瑕年紀漸長,容顏衰退,也慢慢失去了衛靈公對他的寵愛。這時,彌子瑕得罪了衛靈公,衛靈公不僅沒有像過去那樣遷就他,反而降罪於他,對別人說:“這家夥過去曾假傳君令,擅自動用我的車子;還把吃剩的桃子給我吃,這不是看不起我嗎?至今他仍不改舊習,還在不斷地冒犯我,真是太可惡了!”
詭計點撥
作為一個人,無論年輕還是年老,彌子瑕的性情都沒有變化,他始終把衛靈公當做自己的朋友看待,在衛靈公麵前無拘無束、率性灑脫,衛靈公則恰恰相反,他以年齡和容貌作為待人的標準,在彌子瑕年輕時寵愛他、遷就他;當彌子瑕年老色衰時,則忘了他過去的好處,隻以眼前的事情作為判斷和對待他的依據,這就是所謂的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在頭腦中占據優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往往都將與對方的最後一次接觸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並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發生質和量的變化。現實生活中的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往往與近因效應有關。
近因效應使我們僅僅依據人的一時一事去評價一個人或者人際關係,妨礙我們客觀地看待人和事物,常常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衝突,影響我們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和判斷,對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
因此,在與人交往時,要避免近因效應的偏激之處,不要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錯誤。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對於一個人的正確認識,必須建立在長久、全麵的基礎之上,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真實、珍惜真實。
布裏丹效應——對於沒有決斷力的人,選擇是一種懲罰
我們都知道,多一個選擇就多一條路、多一個機遇,選擇本來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對於那些猶猶豫豫、沒有決斷力的人來說,選擇是一種懲罰,增加了他們的煩惱,最終可能會讓所有的機遇從身邊溜走。
心理寓言
一頭饑餓的驢子外出覓食,發現了兩堆相距不遠的草料——東邊是一堆幹草料,西邊是一堆新鮮草料——帶著誘人的露珠和芳香!
驢子很興奮,跑到大堆幹草處,剛要吃,忽然想:西邊的那堆那麼鮮嫩,肯定好吃,此時不吃,可能被別的驢子吃掉。於是,它跑到鮮草處,剛要吃,又想到:草雖嫩,可吃不飽,吃完嫩草,別的驢子把那大堆幹草吃光的話,自己還要餓肚子,還是吃幹草吧。當它跑回幹草堆時,又特別想吃嫩草;當它再跑回嫩草堆時,又擔心吃不飽而返回幹草堆……
驢子既想吃飽,又想吃到嫩草,還擔心草料被別的驢子吃光,猶豫不決,不停地往返於兩堆草料之間,最終又饑又累,死在了草堆旁。
詭計點撥
患得患失是人性的死穴,麵對選擇,許多人往往猶豫不決、瞻前顧後,將許多原來擁有的東西白白浪費掉,最後隻能空悲歎。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裏,許多人無法走向成功,並非因為他們天生的條件比別人差,而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取舍,走不出得失的困擾,總是徘徊在命運的兩端,在自我設限中扼殺生存的權利、浪費寶貴的資源,失敗當然在所難免。
麵對嫩草和幹草,驢子不知如何選擇,始終下不了決心,於是在猶豫之中一直不停地奔跑,最終活活餓死。有時候,決策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甚至是十分痛苦的,但是無論怎樣,都不要猶豫不決,一定要做出一個選擇,否則,將會錯失良機,甚至將好事變成壞事。世上最可憐的人就是那些舉棋不定、躊躇不決的人。由於這則寓言是丹麥哲學家布裏丹所寫,因此我們又把這種有機遏麵前猶豫不決的現象稱為“布裏丹效應”。
俗話說得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猶豫不決是效率的敵人,也是成功的障礙。機會在你麵前,你沒有及時抓住,在患得患失時機會已經溜走,再多的埋怨和懊悔也沒有用。有勇氣、有智慧、有膽略的人是不會猶豫不決的,他們懂得把握機會,占得先機。同樣的機會上天可能隻會給你一次,不要讓自己陷入選擇的泥沼中,該出手時就出手,勝利的天平也許就會向你傾斜。
蘇東坡效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對自我的認識不能停留在表麵,要全麵、清晰地分析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揚長避短,取得成功。
心理寓言
有個叫張三的解差,押送一名和尚服役。途中,張三為避免出現閃失,就每天早晨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部清點一遍。他先摸摸包袱,自言自語地說:“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告訴自己說:“文書在。”然後他再摸摸和尚的光頭和係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說道:“和尚在。”最後他摸摸自己的腦袋說:“我也在。”
張三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不缺什麼才放心上路,沒有一天漏掉過。和尚對張三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裏。一天,和尚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一天晚上,他們照例在一家客棧裏住了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兒地給張三勸酒:“長官,多喝幾杯,沒有關係的。頂多再有一兩天,我們就該到了。您回去以後,因為押送我有功,一定會被上級提拔,這不是值得慶賀的事嗎?不是值得多喝幾杯嗎?”張三聽得心花怒放,喝了一杯又一杯,慢慢的,手腳不聽使喚了,最後酩酊大醉,躺在床上鼾聲如雷。
和尚趕快去找了一把剃刀來,三兩下把張三的頭發剃得幹幹淨淨,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係在張三身上,然後連夜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張三酒醒了,他迷迷糊糊地睜開眼睛,就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先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書:“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張三大驚失色。忽然,他瞅見麵前的一麵鏡子,看見了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係的繩子,就高興了:“嗯,和尚在。”不過,他馬上又迷惑不解了:“和尚在,那麼我跑哪兒去了?”
詭計點撥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的兩句詩道出了欣賞廬山的秘密,明明就站在這座山中,卻偏偏不識其真麵目。其實人也一樣,對別人可以正確地認識,對於自我卻往往難以認識清楚。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因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由於“蘇東坡效應”的影響,生活中常有人不能全麵地認識自己,或看不到自己的弱點,或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導致無法找到自己正確的位置。
張三是一個不能認清自我的典型,他甚至迷失了自我,自我在他腦袋裏隻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摸摸自己的腦袋,自我便在,摸摸光頭,自己卻沒有了。失去自我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但這樣的情況卻經常以不同形式發生在我們身上。
自我就像“自己手中的東西”,然而我們往往對其熟視無睹,似乎它遠在天邊,神秘縹緲得很。不能認清自我,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不能對自己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就很難發現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以致阻礙個人的發展和前進。我們要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狀況,並且通過別人的評價來了解自己,以此來完善自我,調整自己的方向,更好地向目標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