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的事業就先介紹到這裏吧。他不算是個好人,也不是個十足的壞人,畢竟他沒有觸犯法律也沒有證據證明他對其他人造成過嚴重的傷害。但是他是一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這一點是毋庸置疑了,而且,從小到大都是。他好像從小“反叛”,且這種特征在他身上永不消退。在S身上,你或許可以更加理解品行障礙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關係。他們本身就是一種特征,如果用x代表年齡的話,那麼當0小於X小於18時,所表現出來的異常叫作品行障礙;當X大於等於18時,這種變態心理叫作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僅此而已。
如果你認為像S這樣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是個壞人的話,那麼,他們為什麼會這麼“壞”呢?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好像永遠是變態心理如何產生這一問題的可用答案,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也不例外。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產生也是有遺傳因素影響的,這一點從被領養的兒童日後的發展上可以得到印證。有研究者做了一些調查發現,在這些兒童中,有的兒童的父母是重罪犯且有反社會人格的傾向,而有的孩子的親生父母是沒有犯罪記錄的普通人。所有的這些被調查的孩子都從很小的時候被普通人家收養,並且和親生父母再沒有聯係。不過經過很多年後的跟蹤調查,親生父母是重罪犯的兒童中出現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比例要遠遠高出親生父母是普通人的孩子的患病比例。這一點說明了遺傳因素的作用,因為自從孩子被收養後,他們與親生父母的關係隻剩下基因遺傳了。
那是不是說,我們人體的基因中,存在著某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基因”呢?這個很難說,目前的研究還沒有辦法來判斷這個說法的對錯。不過,確實有案例表明了一個大家族的人中都存在著一定的攻擊行為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傾向。但這隻是個案,還遠不足以下結論。
雖然基因的角度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不過,腦結構方麵的證據似乎比基因要充分得多。通過對很多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腦區結構和功能的觀察,他們中的很多人的大腦是和一般人有所不同的。在大腦中,存在著控製恐懼感的特定腦區,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這一部分腦區和正常人相比,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異常。這可能導致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比正常人更難感受到恐懼。或者說,他們的大腦上、生理上決定了他們比一般人的膽子更大,更加的無所顧忌、為所欲為。比如很多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折磨和傷害小動物,我們一般人不會那麼殘忍,或者我們怕血、怕動物、怕折磨小動物之後會做噩夢,無論是什麼,隻要你害怕,你就不會選擇去傷害和折磨那些生命。不過,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不怕,因為他們不怕,所以他們無所恐懼,不斷地做出種種違反規則的行為,並且不負責任。
另外一個生理層麵上可能導致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病發的原因是偏低的興奮喚醒水平。簡單和形象地來說這個理論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細胞都太過懶惰了,一般的事情根本不能讓他們的細胞興奮和活躍起來,隻有他們在做一些反社會行為的時候,他們體內的細胞才會被激活,才會工作,才會有存在感。而這樣就導致了他們更傾向於做出需要冒險的行為,因為這樣更刺激,才更能調動他們體內的各種細胞正常的運轉。
以上便是一些天生的可能導致一個人成為人格障礙患者的原因了。下麵我們來說一些後天的因素。家庭環境肯定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家庭往往在患者表現出反社會型問題的時候沒有給出及時的關注和指正,家長並沒有進行有效的控製,或者根本就沒有控製過,隻是采取退讓或者置之不理的態度,這樣是很容易導致問題愈演愈烈的。
何況,對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來說,他們的個體本身往往很固執,或者說頑固不化。一般來講,當正常人發現一些事情是不可能的或者原定的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時候,會做出一定的退讓或直接放棄,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絕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典範。不撞南牆不回頭?他們撞了南牆也不會回頭的。所以他們有時才會那樣的魯莽和不計後果。因此,不要指望著有品行障礙的人會在長大後自己就變好了,也不要期盼著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可以不治而愈。如果沒有有效的抑製和幹預,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會固執而堅定地“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