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腦後有反骨——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品行障礙(2)(1 / 2)

第一題的答案:這名醫生在這天進行的手術實際上是失敗了,在外科手術的時候,他把屍體的某器官切了下來並準備帶回家。他為了掩飾包裹的是器官,所以買了一條活魚一起帶回家。當到家的時候,該名死者的朋友,也就是這名警察正好來訪,並且警察發現了醫生私自切下器官的行為,和醫生產生了爭執,最後警察被醫生殺死。

第二題的答案:這名男子是個職業作家,而且很出名有著不菲的財產。作家和一個女孩認識並且馬上就要結婚了。他在郊區買下了一棟木屋想和她度過一段甜蜜的兩人世界。在結婚的前夕他發現女孩竟然是有預謀地和他認識結婚並且想謀奪他的家產。所以他失意地來到木屋打算自己在這裏過段日子。正當他在木屋抽煙時女孩找到了他。他泡了咖啡打算兩人坐下來好好談談,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咖啡被下了安眠藥。女人清理完現場後離開了現場,昏迷的作家最後被凍死。

好了,關於這些測試,我隻引用,不評述。

在以上的內容中,我們已經說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大部分表現和特點,以及如何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其實,在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中,還有很重要的一條:患者至少十八歲。

但不要誤會,也請先不要樂觀,這個年齡上的硬性要求完全不是因為孩子都是善良的,也不是因為孩子都隻是偶爾調皮,或者孩子犯了錯就可以被輕易原諒。這都不是在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診斷中添加了一條年齡限製的原因,真實的原因是,和成人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相類似的表現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是完全存在的,隻不過,如果是十八歲以下的患者表現出來這些症狀,他們不會被診斷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而是被稱為品行障礙(conductdisorder)。大體上說,品行障礙是指兒童或青少年反複並且持久地表現出與他們的年齡不相匹配的嚴重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障礙,品行障礙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反複和持續地表現出反社會性、攻擊性、對立性的特點和品行模式。可以說,兒童或青少年的這種品行障礙,隻是成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前奏。

我們來看一個患有品行障礙的兒童的例子吧。

Z小朋友是一名八歲的男孩,正在讀小學。他的父母幾年前離婚,他便跟著父親生活。父親是一家4S汽車店的老板,在經濟上很富裕,而且人脈很廣,平時也給Z許多零花錢,但是卻對他的教育不聞不問。小Z爸爸的想法是,隻要錢給夠了,小Z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了,他的責任也就盡到了。所以,小Z的要求通常都會得到滿足。這樣時間一長,Z基本上就是班上人盡皆知的“小闊少”了,再加上Z長得也是一副乖巧模樣,所以在學校裏還是頗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

可是,雖然Z並不缺錢,他卻覺得伸手向老爸要錢絲毫沒有樂趣,他有著要自食其力的想法,但他所想的“自食其力”卻完全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方式,他采用的方式是——偷。開始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基本在家裏,偶爾偷父親錢包裏的錢,或者是放在家裏的一些值錢的飾物。他父親的工作很忙,有時也記不清東西放在哪裏,所以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發現家裏少了東西。後來,Z的目標轉到了他的親戚家,有一次他去小姨家玩,在屋子裏看到了小姨新買的一條珍珠項鏈,便順手放進了自己的包裏。當時小姨和家人並沒有發現,事後雖然知道項鏈丟了,而那段時間隻有他在那間屋子,可是也隻是疑惑,怎麼都想不到是Z偷了家裏的東西。再後來,Z逐漸發現偷對他來講是種樂趣,是捉弄人的方式,所以他開始有了“我偷固我在”的信念,偷成了常態,並不局限於對家裏人下手。他開始偷父親4S店裏店員的東西、雜貨店裏的東西、超市裏的商品,雖然有時候這些東西根本不值錢,他也完全付得起錢,可是,他就是喜歡選擇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