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族以外的人也會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形成有所“貢獻”嗎?是的。現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在選擇買房子的時候,除了會關注房子本身的設計和質量,一定還會考慮社區的環境如何,同住在社區的都是些什麼人。從對孩子的培養上,這是很有道理的。孟母三遷這樣的故事也就不必再說了,在關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成因的研究上,很多研究者發現,通常在那些鄰裏關係和諧,人們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社區中,很少出現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這個研究結論並不難理解,鄰裏之間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生活中有很多交集,關係好的鄰裏很多時候也會替別的父母關注一下他們的孩子,如果鄰居能在發現孩子逃學、打架或者是其他不良行為的時候及時提出來,那麼對孩子也是一種管教和約束。跳出社區的小環境,在社會大環境這個角度上來想這個問題,我們很容易想到,相對穩定安寧的社會環境肯定比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更不容易醞釀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學術研究的結論也確實就是這樣的,有研究表明,在戰亂這種極端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很容易被激發出他們的反社會行為的。
好了,說了這麼多,肯定有人已經等不及要問,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能治嗎?我可是擔心我家孩子的品行障礙啊,可以矯正嗎?我隻能遺憾和無奈地表示,成功的案例沒幾個。先聽我解釋一下原因,因為首先一般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都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問題,所以很抗拒接受治療的。
另外,他們的偽裝性很好,善於欺騙,也懂得如何去操控別人,這也讓治療變得更加有難度,因為他們一樣可以去騙谘詢師。那真的就沒救了嗎?雖然情況不容樂觀,但我們還是不能放任不管,總要盡力一試。而且因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特殊性,患者的一些反社會性的表現往往在家庭中最先被發現,所以,家庭成員對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識別和對患者的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麼,家長們能做什麼呢?首先當然是關心和關注你的孩子,因為這樣你才能發現他們是否在健康正常地發展著,是否有反社會性行為的傾向。之後,如果一旦識別出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苗頭,就要盡早地進行幹預和治療。家長的監管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可以對孩子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表示肯定,並監控那些反社會性的行為,那麼孩子就會形成更多的關於什麼是符合要求的、什麼是違反規範的意識。最後,家庭可以做的努力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不要以為矯正孩子的行為隻是谘詢師的事,或者隻是孩子的事。如果家長自身存在著一些反社會性的行為,那麼孩子當然更容易有樣學樣了。另外,鑒於剛才提到的社區生活環境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那麼除了要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外,對生活環境的選擇也值得考慮。
在這一部分的最後,我忽然想起一句不是那麼相關的一段話:“我們就像傀儡,線控製在社會手裏的傀儡。但至少我們還認識得到、察覺得到自己是傀儡。而或許我們對於這件事的認識就是我們通往自由的第一步。”是啊,盡管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去解決一個問題,但認識和發現對我們依舊意義重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