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太喜歡真實事件的沉重,或許你可以看一部影片來感受一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作為。獲得1999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電影《綠裏奇跡》(The Green Mile)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部電影中的兩個人物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刻畫的相當直觀到位。片中的“綠裏”,其實是美國的一座死牢,劇中的兩個人物,一名警察佩西和一位連環殺手威廉,都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警察佩西是有些小背景的,因為他是一名高管的親戚,他並沒有像其他有背景關係的人一樣選擇去一個安逸清閑或者容易晉升的崗位,而是強烈要求來到綠裏。讓人覺得更不可接受的是,他來到綠裏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夠有機會親自操作一次執行死刑的電椅。如果操作正確,這種死刑的方式並不會給死刑犯帶來痛苦。而當佩西終於有機會如願以償,作為執行官操作電椅的時候,他竟然故意違反操作規程操作,讓罪犯在電椅上經受了巨大痛苦之後才最終死亡。這讓佩西獲得了極大的快感,來自於另外一個生命經受折磨並最終死亡的快感。另外一個人物威廉因為殺人罪而入獄,事實上他是一名連環殺手。他的最大特點是從不恐懼,完全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入獄之前,他在殘忍地殺害被害人時,就會陷入一種極端的興奮和癲狂狀態;而被捕入獄之後,他便完全以別人的痛苦為樂,隻要看到別人受難、被折磨,他就欣喜若狂。這便是兩個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的瘋狂行為,簡直就是嗜血的魔鬼。
如果你的心髒沒有那麼脆弱,還有興趣了解一些生活中真實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犯罪的例子,那就一起再來看一個案例吧。為了照顧大家的情緒,不至於一邊看書一邊顫抖,我選取了一個不是那麼血腥和變態的例子。這個案例其實並不是出自於哪位谘詢師或治療師,而是由相關的法律部門提供的。案例中的主角,我們暫且稱之為C女吧。
C女二十七歲,因殺人罪、詐騙罪和拐賣人口罪被判死刑緩刑兩年執行。
在心理學家對犯罪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出評估的時候,她被認定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這裏要簡單地插一句話,我們知道,通常被報告為精神異常的嫌疑犯,在定罪的時候是可以得到一定的精神異常保護的。但是,人格缺陷不包括在內,所以,即便C被認定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對她的量刑上,並不會考慮其心理障礙這方麵的因素。好了,來具體看C到底是如何來表現她的反社會性的吧。
C隻有小學文化程度,之後便再沒有接受過係統的教育,她選擇離家出走,混跡社會。她很小便離家的原因在於,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她,物質條件得不到滿足,而且也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她的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症,她的父親有賭博的毛病,所以父母不僅沒有對年幼的她盡到照顧的責任,相反,對她來講,打罵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她在讀完小學後,由於家裏困難,交不起學費,也就索性不再讀書,甚至跟著一些社會上的人離開了家,開始流浪和漂泊的生活。她為了保護自己還練過武術。在她十幾歲的時候,曾經跟著別人學做小生意,但是相比這種生活,她更喜歡憑借偷和騙來討生活。不久之後,她找到了一個很快賺錢的方法,拐賣人口。她將把小孩和婦女拐賣到其他的地方當成是自己的一項事業,並且認為這是在幫助他們找到新的人生,而且幫那些需要這些婦女和小孩的家庭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在拐騙和販賣的過程中,她享受她在這個過程的操縱感,覺得自己可以掌控這些人的人生,這讓她心裏感到很愉悅。至於被她拐賣的人的苦難,她卻對此毫無愧疚,覺得心安理得。這期間,為了完成“工作”,她也少不了一再的欺騙,這些行為也讓她感到滿足和快樂。所以,她幾乎是在很愉悅和興奮的狀態下在觸犯法律。
C自己陳述自己殺人是因為在火車上有一個男子欺負她,因此她用隨身帶的水果刀將這名男子殺了。事實上,這名男子並不是陌生人,而是她的男朋友。在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她就對這位男朋友多有不滿,因為他不能提供給她想要的物質生活。再加上她曾經學習過武術,加上多年來混跡社會,頗有些功底,所以常常對這位男朋友進行打罵和侵犯。而她最終殺害了這位男子是因為男子提出跟她分手,要離開她去和另外一個女孩過正常的生活。於是她便設計用水果刀將這位男朋友殺害了,並且在她男朋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連續在他的胸口和腹部刺了五刀。而在法庭上,她堅持說是這名男子先對她進行侵犯在前,而她隻是出於自衛才殺死了這名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