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腦中,存在著控製恐懼感的特定腦區,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這一部分腦區和正常人相比,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異常。這可能導致了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比正常人更難感受到恐懼感。或者說,他們的特殊生理結構決定了他們比一般人的膽子更大,更加的無所顧忌、為所欲為。
生人勿近
我們在之前的一個章節中介紹過三種人格障礙的患者,他們中有的每天都在表演(表演型人格障礙),有的時刻都在回避(回避型人格障礙),有的長期處在一種情緒和行為的不穩定狀態(邊緣型人格障礙)。
他們的社會功能都有所損傷,不能像正常人一樣進行工作和社會交往,甚至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還會存在自傷和自殺的念頭或者行為,他們中的有些人為自己的狀態感到十分痛苦,有些人的行為讓他人感到痛苦,但是這三種人格障礙給他人帶來的傷痛和接下來要提到的這種人格障礙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種人格障礙是十分具有威脅性的,因為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人通常會有傷害他人的行為,並且從不為此感到內疚;同時這種人格障礙的患者也是在人群中很容易碰到的,因為這種人格障礙的患病率非常高,在某些地區的統計中,竟然達到了4%。4%是什麼概念呢?平均100個人中有4個人,2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這種變態心理。在你的辦公室裏,一共有多少位同事?在你的教室裏,一共有多少位同學?大家都會計算簡單的乘法,那麼也就知道在你身邊,可能潛伏了多少位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危險分子”。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這裏是要通過這個概率使大家了解其危害性,這種人格障礙的名字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下麵我們來看幾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表現以及他們的谘詢師對於他們表現的評價和概括。
A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曾對谘詢師說過以下的話:“我偷過同事新買的錢包,裏麵還有很多錢,當時隻是為了好玩,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非常後悔做了這件事,覺得很對不起同事,因為他為了這件事悶悶不樂了很久,那段時間他的日子過得也很拮據……你看到我身上的文身了嗎?那是我年輕的時候弄的,那個時候真不懂事,以為這樣很酷,但實際上這給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我現在想把它弄掉,讓我看上去更像好人一點……我挺恨以前的自己的,不爭氣,如果有機會重來,我希望自己過另一種生活……”此處補充在A已經接受了相當長的時間的治療後,A的谘詢師對他的評價:他經常提到他內疚、自責、懊悔,但那絕對是在演戲,實際上,他從來沒有內疚或者悔恨過。不過我也要承認,他的演技實在是太好了,他騙過了很多人(也包括剛接觸他的我),很多人一直被他騙著。
B是個女孩子,但卻喜歡飆車。她曾經在上班途中,為了超過一輛和她的車同樣車型的陌生車輛而瘋狂加速、連闖紅燈,結果造成了三車連撞的嚴重交通事故。上大學的時候,她因為很喜歡同學的一套首飾,甚至采取了強搶的辦法。她完全有經濟能力自己買相似的首飾,但她覺得搶來更有意思。
她的谘詢師形容她做事從來不顧後果,在她身上充分體現了什麼叫作“衝動是魔鬼”。
現在你知道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多出格了吧?還不止這些呢。
反社會型人格被歸為“變態”。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來說,他們幾乎不知道社會規範為何物,不論是白紙黑字的法律,還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他們來說,隻要他們高興,這都不是事兒,都可以違反。所以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想法和行為是絕大多數正常人接受不了的。他們不僅無視社會規範,而且也沒有良心,是十足的“白眼狼”。內疚?後悔?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從來沒有體會過這樣的情緒。他們是十足的“謊話精”,欺騙和偽裝也是他們的樂趣之一。他們還是十足的“冒險王”,頭腦發熱,做事衝動,不計後果,不負責任,好像他們畢生所求,就是那些冒險和刺激的感受而已。他們的衝動還體現在他們做事時完全沒有計劃性,他們所做出的決定往往根本沒有征兆。比如,他們會頻繁地更換工作和住處,甚至,他們會頻繁地更換身邊的性伴侶,而他們卻說不出什麼實質的原因。他們還具有很強的操縱欲和控製欲,頗有自己便是如來佛祖,任何人都是孫悟空,都逃不出我的五指山的想法傾向。如果僅僅是以上這些,那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似乎還不至於成為一種極大的威脅,也不至於讓很多相關領域的專家如此頭疼。事實上,除了欺騙、冒險能給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帶來樂趣之外,他們最大的興奮點似乎還在於——整人。這裏說的“整人”隻是一種說法而已,要知道,實際上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可不隻是整蠱專家而已,他們是真的會做出許多侵犯他人的行為。相信你也聽過不少變態殺人狂的例子,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在這裏,我們或許可以多說幾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