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不識張郎是張郎——幾種人格障礙外表(1)(1 / 2)

看上去比較有魅力,語言和行為常常過分誇張,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和自己的虛榮心,這就是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的顯著特征,簡而言之,這種人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一場誇張的演出。

不是演員勝似演員——表演型人格障礙

你曾夢想過功成名就、受人矚目嗎?八成是想過的,鮮花掌聲圍繞的日子,多數人是喜歡的。那你想每天都生活在聚光燈下,時時刻刻成為眾人的焦點嗎?恐怕是不想的,奔波勞碌之餘,誰不想有個安穩日子、回歸寧靜呢?但我也知道,確實有一部分人,一刻也忍受不了被人忽視,每時每刻都在用誇張的行為、語言和情感進行著表演,他們,是有著表演型人格障礙(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人。

P小姐應該可以算是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一位典型代表。她是個平日對穿著打扮十分講究的人,她的同事這樣形容她:“她的每一次出現都讓我們覺得很華麗,但你也知道,我們平日裏上班其實是不需要這樣的。”她經常表現得很誇張,如果看到一個滑稽的鏡頭,別人也許隻是輕輕一笑,她完全會失去控製一樣的放聲大笑;即便普普通通的對話,也時常被她像演戲劇一樣的說出來。她通常對待每一個人都很熱情,熱情似火用來形容她絲毫都不過分,即便隻是剛剛交換名片的朋友,她也會給出一個極度熱情的擁抱。但令人遺憾的是,她身邊的朋友並不覺得她是真誠地和他們交往的,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事實上,P小姐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

P小姐形容事物的時候常會給出一串很概括的形容詞,但卻沒有細節,比如,她會說一部電影好看極了,但你從來不曾聽她說過為什麼好看。她非常希望自己是人群的中心人物,時刻得到關注,任何時候都是如此。當然,P小姐也時刻期待著別人的評價,準確地說,是讚美,如果得不到,她便會非常的沮喪甚至憤怒。

外表看上去比較有魅力,語言和行為常常過分誇張,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就是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的顯著特征,簡而言之,這種人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一場誇張的演出。除此之外,也有人說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延遲滿足的能力很弱。好吧,在這裏或許可以簡單地說一下什麼是延遲滿足能力。關於延遲滿足,國外有個經典的實驗,大人把孩子帶到一間屋子裏玩耍,之後拿出一塊兒糖放到桌子上,然後告訴孩子他(她)要出去十分鍾,並且叮囑孩子不準吃掉這塊兒糖,而且如果在他回來之前孩子沒有吃這塊兒糖,那麼作為獎勵,他回來後孩子將得到兩塊兒糖,相反,如果在這期間孩子已經把糖吃了,那麼便不再會有另外一塊兒糖了。說完,大人轉身,把門一關,留下孩子自己在房間,眼巴巴地望著桌上的糖果。想想我們自己的童年吧,對於孩子,一塊糖的誘惑已經足夠大。所以對於在不同房間內參與這個實驗的所有孩子來說,吃還是不吃,這絕對是個問題。其實在小家夥們糾結的時候,房間裏的監控鏡頭記錄著他們的一切,他們究竟有沒有動這塊糖,掙紮了多久才偷吃了糖,全都一一記錄在內。估計現在不需我多言,你也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能力了。是的,通俗來說,當誘惑擺在眼前,你能忍的時間越久,你的延遲滿足能力就越強。

為什麼有人會一直不遺餘力地時刻表演著呢?表演型人格障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很遺憾,目前心理學界的研究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們依舊可以本著凡事有果必有因的原則來推測和理解這種人格障礙的形成。

所謂“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兒童早期的經曆對於一個人的人格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影響直到成年都很難改變。心理學家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並且進行了一係列的相關研究來揭示一個人早期的經曆對其人格形成的影響。通常來講,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未滿足的情緒會在成年後通過略顯扭曲的形式進行表達。於是乎有些心理學家這樣認為表演型人格障礙的原因是童年時期情感的相對空虛,導致了成年時期情感的過度表達。換句話說,因為小時候得不到應有的關注,長大後就用誇張的好像表演一樣的言行來吸引別人的注意,期待得到別人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