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為什麼我的病總是看不好——心身障礙(3)(1 / 2)

很久之前的一個笑話,其實也不是笑話,細細想來有著許多的哀傷,講給大家聽聽:話說有個著名的細胞形態學家,某日在實驗室吐了一口痰,可是痰裏麵帶著微微的血色,於是他讓助手塗張片子出來看看。顯微鏡下的異樣細胞讓助手不敢妄下結論,拿去讓導師過目。這專家往裏一瞧,便猝然倒地,再也沒有醒來。原來,這位細胞形態學家看到的是自己的癌細胞。小小的一段故事,讓人震驚,震驚的不是痰裏麵的癌細胞,而是人們麵對癌細胞的恐懼,竟然那麼強烈,以至於奪走生命的其實根本不是癌症,而是自己的恐懼和信念。說穿了,不同的心理可以致癌但也同樣可以防癌、治癌——健康心理可以有效地預防癌症也可以對癌症的治療產生顯著療效。

在癌症的諸多發病原因中,人們已經發現有毒物質、遺傳、免疫功能及不良飲食衛生習慣等與癌症密切相關,更觀察到人們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社會因素對癌症的發生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於是,早間就有“不良情緒是癌細胞的活化劑”這麼一說。關於這點,美國的弗農·賴利博士通過動物實驗證實:用聲光刺激動物,可憐的小動物們便產生緊張、焦慮,結果它們免疫係統的防禦能力大大減弱,導致潛伏在胸內的惡性腫瘤活躍起來。看到這兒的你是否冷不丁地一顫?是的,就是這麼明顯。

2013年5月國際娛樂圈最震撼的消息之一便是好萊塢超級大腕——性感的安吉麗娜·朱莉為預防乳腺癌割去雙側乳腺;作家畢淑敏的作品《拯救乳房》就是從團體心理治療的角度關注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對其症狀減輕與恢複的重要作用。還拿乳腺癌來說,兩千多年前,古羅馬的蓋倫醫生就發現患乳腺癌的婦女常患有抑鬱症。雖然因果論已不流行且我們也很難闡明到底孰因孰果,但交互作用論盛行的今日,起碼可以說明二者高度相關背後帶給人們的啟示。我國中醫學著作《外科正宗》中對乳腺癌的病因分析認為: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也有研究證明,抑鬱消極的情緒可使催乳素分泌過多而致乳腺癌。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C型性格呢?C取的是英文“癌症”一詞的首字母,指的就是那些易患癌症的人們的性格特點。C型性格的人們常常會被認識的人稱為是一等一的“好人”,他們對自己的工作追求完美,非常耐心盡責,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又常常過於體諒他人,更容易委曲求全、把自己的不愉快隱藏起來、不對外宣泄。長此以往,負麵情緒沒有發泄的出口,又得不到安撫,身體隻好利用生病來發出抗議的聲音。有研究發現,在男性的腸癌、肺癌患者當中,內向和順從性格的患者居多,女性乳腺癌患者當中的內向、倔強性格的患者也是偏多的。

身體引起心理的變化

六六的新劇《寶貝》像一陣旋風迅速席卷了大江南北的主流媒體,評價不一,褒貶也各持所見。撇開是否重口、是否適宜全家人觀看這些爭論,作為心理學工作者,劇中“超級奶爸”的父親因車禍而癱瘓繼而每日大發脾氣、很難伺候的場景總讓我聯想到一個詞——“心理護理”。為什麼需要做心理護理呢?到底該怎麼伺候這些人才能既讓病人高興又讓兒女、護工等伺候者們不感到焦慮煩躁?我舉個身邊的例子,不知各位的生活中是否也常見這樣的情景:鄰居張奶奶,從居委會退休,從前那叫一個精神抖擻、熱情洋溢。

小區裏但凡有什麼活動都能見到她忙碌的身影,聽到她高亢的嗓音,一家老小也過得其樂融融。張奶奶在小區眾住戶的心目中,那就是精力充沛的“全能王”,裏裏外外都能拿得出手。去年時,張奶奶已經七十高壽,仍然堅守在居委會“顧問”這個位置上,其實早該能退休了,就是一副熱心腸,大家也都覺得離不開她。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啊!張奶奶竟在一個大早起趕著走訪時突然一陣眩暈,接著就不省人事被送進了醫院,還好送得及時,搶回了一條命,但遺憾的是落下了偏癱。真是明顯的“蝴蝶效應”,雖然隻是張奶奶一個人偏癱了然後不得不退休了,但我就感覺整個小區都像被靜了音或者被調到了低沉模式。

張奶奶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逢人就打招呼,隻是在老伴推著出來曬太陽時閉目低頭;再聽不到她爽朗的笑聲,隻聽說在家裏不斷地摔碗砸盤子,搞得兒媳婦孫子都得離得遠遠的。張奶奶的老伴,一位年近八十的退休老教師,一貫和藹慈祥又溫和善良,同時沉靜內斂又話語很少,奇怪的是最近總在小區裏與閑聊的人細數張奶奶的種種變化,估計是已然受不了從前那樣開朗向上的老伴如今卻是如此的乖張暴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