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為什麼我的病總是看不好——心身障礙(3)(2 / 2)

偶然路過聽得一兩句,說張奶奶變得特別敏感和多疑,幾乎每天所有的精力都花在關注自己的身體上,比如心跳什麼時候快了慢了,腸胃又哪裏蠕動的不好了,呼吸又不均勻了,身體哪塊的知覺又不靈了……搞得周圍陪護的人時刻都要去幫她測,測了各種數據之後,發現是穩定的就放心了。要是有一點小問題,就趕著要去醫院,誰要阻攔說“也不是大問題,調養一下就好”,張奶奶就馬上開始說,誰誰誰又嫌棄她現在沒價值啦,誰誰誰都盼著她趕緊死啊,等等,然後就是成天地流淚,說自己再也不是從前的人了之類的話。其實周圍的人根本沒這樣的想法,每一個陪護的人,老伴也好,子女也好,護工也好,無一不是盡心盡力,每天還要哄她開心。也許是張爺爺累了吧,畢竟也都快八十了,在小區裏逢人就這樣講張奶奶的變化,也更是顯得束手無策,讓人心生無限同情。

其實這也難怪,張奶奶從前那豐富的生活,充斥著各種對自己能力和價值充分肯定的事件,全小區住戶的社區生活、全家老小的家庭生活,無一不是在張奶奶的精心安排下井井有條。現在她不能自由活動了,全靠老伴推著輪椅才能見見太陽聞聞花香,更何況在家裏還要按時吃藥準時鍛煉,生活一下子變得如此空白和乏味,情緒怎麼還會好,又怎麼能如從前一樣笑得爽朗?感受到社會尊重的缺失和自我價值的貶低甚至於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恐懼,是張奶奶近乎抑鬱的最大來源。

所以現在的問題就在於到底怎樣照顧張奶奶、怎樣給她最好的心理環境來幫助恢複,也就是說提供怎樣的心理護理。如果家裏或身邊有一些慢性病人或者類似張奶奶這樣的朋友,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他們的那些孤單、自卑、焦慮、壓抑、敏感、無價值、無助與恐懼……可能隻是幾句感同身受的詞語,也能讓病人感覺到有人理解自己,陪伴時也盡量避免對病人說“你要堅強”,因為他們可能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堅強。有可能的話,幫助病人創造一個幽雅、安靜、舒適的調養環境。在空閑時間,陪伴他們欣賞音樂、繪畫作品或者收聽廣播,和他們一起分享外界的生活,轉移注意力。這樣對於照顧者而言也更輕鬆可行,同時避免陪護人員的情緒受到波及。更要注意的是,基礎護理要動作輕柔,態度溫和,讓病人感受到尊重而不是不耐煩,這些非語言的溝通往往更能讓病人平靜下來並且感受到愛,以增強他們恢複的信心。

壓力造成的傷害如此之大,那我們應該采取什麼措施呢?身體上出現了不適,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求助醫生,而精神上出現了不適呢?很少有人主動尋求幫助,往往是在巨大的壓力下不斷地否定自己,導致情緒的惡性循環。因為人們一般認為求職壓力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給他找一份工作或者幫助他找到工作,其他的都沒什麼用。實際上我們應該認清壓力的來源,不斷審視自己,從而實現深層次上的心理調整,否則解決了現在工作的問題,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壓力還會相繼而來。

心理學家們如何幫助人們促進健康

健康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對患病人士的幫助應當從身體、心理和外周社會環境一起進行改善。在心理層麵上,專家建議可以做以下工作:1.用生物反饋技術、放鬆訓練、冥想等方式調整免疫係統。生物反饋技術就是給你看到自己心率和血壓的變化,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調整看得到這些指標的變化,當你知道自己怎麼可以讓身體發生相應的變化,就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對自己生理狀況的控製感。放鬆訓練和冥想訓練可以有效地改善情緒問題、免疫功能,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2.通過心理谘詢或者心理治療,把負麵情緒宣泄出來,同時調整一些不切實際的、災難化的想法和觀念,減少人們內心的矛盾衝突。

3.鼓勵人們加強和改善人際關係,也可以通過把有共同困境的人聚集在一起,進行小規模的團體心理治療,給他們提供支持。

小結

我們的內心感受和情緒波動會反映在身體疾病上,很多慢性疾病(例如睡眠紊亂、頭疼、高血壓、胃潰瘍、糖尿病、癌症)都與心理壓力有關,反過來,長期患病的經曆也可能損害心理健康。

很多疾病都是在遺傳、環境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發生的,其中,你的性格和你的病情之間有種隱秘的聯係,例如,A型性格(尤其是高度敵意)的人更容易患心髒病;C型性格(壓抑負麵情緒)的人更容易患癌症。

在治療方麵,健康心理學專家推崇生理、心理、社會相結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