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提到了長期肌肉緊張會引發緊張性頭痛,下麵讓我們教大家一個放鬆的方法,大家可以自己練習:站立或坐下,放鬆你的身體,然後吸氣並伸展你的雙肩。盡量使雙肩向耳部靠攏,保持兩秒鍾,呼氣放鬆,重複三次,就能放鬆頸部肌肉並使神經係統平靜。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也更容易產生頭痛這樣由心理原因產生的身體問題。因此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都不要因為過度忙碌而忽視了身體和心理健康,要記得適當休息和減壓。
心碎綜合征
羅伯特·埃利奧特(Robert Eliot)預計由壓力引起的心髒疾病每年奪去五十萬美國人的生命,2002年的一項報告指出,在因病去世的人群中有20%死於冠心病。時下,國內各大醫院都開始嚐試設立“雙心門診”,由醫院心內科專家和心身醫學專家同時坐診。主要接待那些沒有確診為心血管疾病,但卻有一係列該類疾病的特征性症狀(比如心慌、氣短等等)的病人;也接待那些沒有特別嚴重的心髒類疾病,但卻有著特別明顯的而嚴重的臨床症狀,包括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更重要的是接待那些已經確診了心血管疾病而且還伴有心理症狀比如焦慮、抑鬱等的病人。
出現“雙心門診”的原因,借用一位心內科主任的話來說,“病人在心內科和心理科跑來跑去地檢查也不能確診是啥病,跟哪個都很像,但哪個也不全是,太浪費醫療資源,倒不如在一個門診上一起確認。平日裏接待的以心血管疾病為緣由來就診的病人,大致也就隻有三分之一是真的可以確診的心血管病人,其餘的都與心理問題有關。”讀到這兒,您可能不理解的是,怎麼會確認不了呢?有那麼難區分嗎?是的,很難。不僅是相似的表象或者症狀,也包括複雜的身心交互作用關係。最近出現的一個特別高端洋氣上檔次的新病名——“心碎綜合征”更是將二者關係的輪廓完整勾描出來。
有這麼一個相關病例,可以寫出來大家體會一下:五十一歲的劉姐近來不能上班了,兒媳來單位幫著請假,領導仔細詢問請假事由,作為同一個辦公室的我們都很擔心。不過劉姐兒媳也苦惱,還真說不出來什麼一二三當作過硬的理由,隻說婆婆總感覺胸悶、氣短、心跳快,總說自己心髒有問題,去醫院檢查吧,的確是有點小問題,但沒確診,也沒診斷書可以拿來做請假憑證,醫生隻說靜養就可以。
這可讓領導為難了,單位現在正是用人的時候,劉姐經驗豐富,大事上都要挑大梁的,沒了她,下一個項目可怎麼上報?我們幾個同事也是心裏發虛,以前的大小事都是劉姐指點大家夥走東還是往西,久而久之,我們也都個個是沒主見的主兒,真要下來個任務,還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所謂“群龍無首”啊。不過思來想去,領導還是決定先批準一周的假,長假請不得,同時也還希望劉姐能抓緊恢複,盡快來單位上班。我們幾個也私下商定,下班後去探望劉姐——這一來看看到底何病,二來就看看到底啥時候能恢複。
傍晚時分,我隨幾個女同事買了花買了補品,提著大包小包地來到了劉姐家。雖是多年的老同事了,但來劉姐家還真是第一次。細細想來,劉姐向來略微嚴肅,總是以我們眾人“行為導師”的身份出現在辦公場合,私下的交往還真不多,想來也是我們不敢吧。一進家門,劉姐兒媳還沒來得及給我們找拖鞋,就聽到劉姐已經在裏屋罵老伴沒用,沒搞懂狀況的我們,一頭霧水卻也不好意思詳細打聽,尷尬的劉姐兒媳也隻是低頭迅速進屋去了。見到劉姐,她的火氣顯然還沒消下去,隻是有我們在也不好再發火,一直絮絮叨叨地說她讓老伴去給我們泡茶,老伴沒洗茶就直接泡上了,真是沒用。我們也隻能聽著,一旁的劉姐老伴簡直沒法做人了,我暗暗想,如果我是他,那一刻我就摔門而出。繼續聊了一會,我們才知道原來劉姐真是心髒不舒服,醫生讓靜養的意思,其實就是不讓生氣不讓焦躁。
話說這劉姐也真是,凡事交給她來做的話,必然靠譜,別人壓根不擔心。於是別人讓她辦事或者與她合作做事的時候,必須萬分謹慎,否則就如同那日她老伴的“下場”,沒有台階可以下的。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也許總是看不到其他人存在的意義或者進步。我猜,劉姐和她老伴,這麼些年爭吵應該不少。回想我初進單位,剛分到這個部門的第一天,就已經領教了劉姐的嚴苛和暴脾氣。不過這麼久處下來,也能理解,畢竟能擔起大事的人,有點脾氣也難怪。這可能也與她個人的成長經曆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