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看C先生的上述情況,那他與我們之前所介紹的夏女士的症狀基本上相同,屬於疑病症的患者,而通過谘詢師的了解,C先生更多的與他的疑病症相關的背景信息逐漸地清晰起來。
谘詢師:能聊聊你家裏的情況嗎?
C先生:哦,我的家裏,我爸爸已經得冠心病很多年了,而且發病的時候非常可怕,他看上去特別痛苦,出汗,喘氣很困難,完全像虛脫了一樣。
谘詢師:您父親有很嚴重的冠心病?
C先生:嗯,是的。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以初中開始我就經常在姨媽家住,我和他們一家相處得還好吧,但是……怎麼說呢,我終究不是姨媽的孩子,他們雖然對我很好,但我心裏總是小心翼翼的,怕做錯事,所以我很小心,也經常偷聽他們說話,怕他們說我不好。可能挺敏感的吧。但我真的不是特別喜歡回家。
谘詢師:是不喜歡回自己的家?
C先生:對。因為我特別害怕看到我爸犯病的樣子,太痛苦了。我有時候想,我這輩子可千萬不要得這種折磨人的病,一定要健健康康的。
谘詢師:所以您平時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嗎?
C先生:是啊。我堅持定期做身體檢查的,還是挺擔心自己得病的,而且隻要有不舒服我就馬上會去醫院看大夫的。不過沒想到這次還是這麼嚴重……
好了,我們在這裏停一下。從C先生自己介紹的這些情況來看,他的性格中無疑有多疑和敏感的一麵,按照我們前麵的分析,他患有疑病症的原因應該與他的這種心理特征有很大的關係。而更為關鍵的是,從他的描述中我們知道,雖然C先生自己並沒有得過重大的疾病,但他的父親卻飽受疾病的折磨,這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特別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
我們將思路稍稍收回來一下,重新來思考一下疑病症和家庭環境二者之間的關係。或許C先生的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家族中的重病患者會讓家族中的其他人提高對自己身體的關注度,時刻對自己的身體不適保持著相當高程度的警覺,這是增加患疑病症概率的可能因素之一。如果我們再思考的多一些,我想會有朋友想問這樣一個問題:有人因為家族中有人得重病而影響到自己,使自己特別關心身體健康情況並對某種疾病特別焦慮,那如果得病的人不是家族中的人,隻是朋友或者其他人,是否也會產生一樣的影響呢?的確,如果一個人的童年生活中頻繁地接觸到某些重症疾病的患者,那麼即使這個患者不是家族中的成員,隻要兒童對這種疾病產生了深刻的印象,那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影響孩子,使其成年後更容易患上疑病症。
提到孩子,在這裏我們要特別說明一下,兒童是很容易表現出一些與疑病症狀相似的行為,因為他們常常會說自己這裏不舒服,那裏很疼痛,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任何病症。好吧,我們也不能直接斷言孩子根本就沒有不舒服,或者揭穿他們在逃避上學或者其他不想做的事找借口。隻能說,遇到這種情況,請家長朋友們根據實際情況冷靜分析。從心理學的角度,我們隻能說,請家長不要擔心自己的孩子是疑病症的患者。因為在絕大多數的案例中,這隻是兒童心理應激表現的一種形式,一般是不會在孩子長大後發展成為疑病症的。
至此,我們已經提及了疑病症的主要特點和幾種可能導致疑病症的因素。或許你正在為身邊某個認識的人對號入座。那我們能夠如何幫助疑病症患者呢?
在心理谘詢和治療的專業領域,認知行為療法對疑病症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通過前麵的分析,我們知道疑病症患者將身體的不適感和重症疾病錯誤地聯係起來,是疑病症產生的關鍵一環。所謂擒賊先擒王,認知行為療法治療疑病症的方式是試圖打破這個錯誤的聯結觀念。疑病症患者會適當接受一些訓練,比如谘詢師會交給患者一些更好的控製注意力的方法,而疑病症患者通過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懷疑患病的軀體部位,並產生相應的他們之前所相信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