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你的身體你不知道——軀體形式障礙(2)(1 / 2)

通過這種方式,疑病症患者逐漸明白,他們認為的身體不適所能引發的嚴重疾病的症狀可以由他們自己控製。這會動搖他們之前的“信念”,使他們逐漸意識到沒有必要將身體不適和嚴重疾病緊密聯係起來,而一旦這個聯結被打破,疑病症患者將不再持續地錯誤解釋自己的身體不適,會逐漸客觀地來看待自己的健康狀況,疑病症的症狀也就會逐漸緩解。這個過程中,谘詢師也會讓患者掌握一些緩解焦慮的技巧,甚至也會告訴疑病症患者如何減少因為“疑病”而去醫院的頻率。

谘詢師所提供的幫助還會包括一些其他的心理支持。包括指導患者如何正確地看待疑病症、提升患者治療疑病症的信心等。同時,谘詢師還會在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安排日常生活等細節方麵為患者提供幫助和指導。為什麼要做這些?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每天都十分焦慮自己的身體、研究自己的病情、一周跑多次醫院的話,他(她)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會有多麼心不在焉,會是多麼一團糟。谘詢師要做的不僅是治療患者的疑病症,還要保證患者可以重新回歸正常的良好的生活狀態。

除了這些之外,堅持重複告訴疑病症患者他們是健康的也是一項有效的措施。按照前麵所說,疑病症患者的明顯特征之一就是他們不相信醫生所給出的“健康”的檢查結果啊。這是自相矛盾?可是許多臨床案例卻證明了這個方法的有效性。好吧,讓我們來想想為什麼患者不願意相信醫生所給出的結果。如果做一下情景還原,我們或許不難理解,因為去醫院求醫的患者在得到結果的時候往往都是醫生們慣例性地拿起一張檢查化驗結果單,熟練地掃一眼幾個重點位置,然後口氣輕鬆地說一句“沒事,結果正常”。這樣簡單的告知怎麼能讓那麼焦慮又敏感多疑的疑病症患者相信?所以,對於疑病症患者,如果想讓他們相信他們確實如檢查結果所報告的一樣健康,那麼竅門有三點:第一,堅持解釋;第二,詳細地解釋;第三,堅持詳細地解釋。如此多次反複,才可能會達到效果。

軀體形式障礙案例

在關於疑病症的介紹即將完結的時候,我猜想我要麵對另外一種疑問:“是不是如果我總是懷疑自己得了重病,不應該去醫院掛急診,而該去找心理醫生?”答案顯然,不是。凡事有度,過猶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客觀地來對待自己的身體反應,實事求是這句話在這裏依舊還是適用的。

如果有哪位朋友因為這一小節而直接放棄去醫院檢查而選擇投向心理谘詢師的懷抱,實非吾輩所願。另外說一句,即便直接去了心理谘詢師那裏,那裏還是會向你要詳細的醫院檢查報告的。

在了解了疑病症之後,也許你想測試一下自己的理解程度。下麵這個案例或許可以滿足你的願望。

A君是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他的症狀是左手手臂無法正常活動,也沒有感覺。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三個星期,他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左手和手臂不能動了,日常生活很不方便,但他情緒穩定。經過醫院的檢查後並沒有發現生理上的問題,他的手臂肌肉和骨骼沒有病變,神經係統也沒有損傷。下麵是他和谘詢師的一部分對話。

谘詢師:你發現自己的手臂不能動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A君:三周之前吧,大概一個月之前。

谘詢師:一個月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嗎?

A君:呃,一個月前,我出了車禍,那天喝了很多酒。

谘詢師:車禍之後就發現胳膊和手不能動了?

A君:過了幾天吧。

谘詢師:但在這之後你被送去醫院檢查過,醫生說你沒有問題,也沒有提到你手臂受傷,是嗎?

A君:是的。

谘詢師:發生事情那天,車上還有別的人嗎?

A君:呃,有,有人,我一個朋友。我,我不想說了。

谘詢師:在你認識的人裏,有誰手臂也不能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