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維度是歸結導致事件的原因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假設你剛剛在公交車上丟了錢包,你會怎麼想呢?如果你說“唉,都是我的錯,是我自己沒有看好錢包”,那你習慣將事件的原因歸結為你自己的內在原因;如果你咆哮“什麼世道,現在的小偷太猖獗了”,那你則傾向於外在的歸因。
第二個維度是穩定性。現在請你回歸學生時代,假設你沒有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試,你覺得原因是什麼呢?如果你覺得是因為你英語水平太差,再怎麼學也就是這樣了,那麼你的歸因是認為穩定性的原因導致了失敗;如果你覺得是因為你這次沒有複習好或者還不夠努力,下次加油就好了,那麼你的歸因則是認為這次不通過完全是由於不穩定的因素造成的。
歸因的第三個維度是普遍性。如果一個人經曆了失敗並且找出了導致失敗的原因,那麼他可能會想的一個問題是,這個原因是隻有在和這次失敗相似的情景下才會造成我的失利,還是在別的事情上都會導致我失敗呢?在這兩種情況中,前者的歸因是特殊性的(或是具體的),後者的歸因是普遍性的(或者全麵的)。
根據對抑鬱症患者的觀察發現,如果一個人的歸因方式為內在的、穩定的和普遍的,那麼這種消極的歸因方式會使這個人更容易患抑鬱症。相信通過上麵對歸因三個維度的解釋,我們並不難理解抑鬱症的形成為什麼會與習得性無助感和上述的這種消極歸因有關係。在遭遇負性事件之後,習得性無助感會使人的不可控感增強,從而陷入抑鬱和絕望。當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在的因素時,會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導致自信和自尊的降低;當歸因為穩定性原因時,會認為失敗不可改變,且會在未來持續發生;當做出普遍性歸因時,會認為失敗的氣息將不僅僅局限於一個領域,而是會廣泛地彌漫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個方麵。這些都會導致抑鬱症狀的加深。
除了習得性無助理論之外,貝克(Aaron T. Beck)的認知錯誤理論也可以解釋心理因素和抑鬱症產生之間關係。貝克認為,對負性事件錯誤的認識和解釋是造成抑鬱症的原因。他所分析的幾種錯誤認知中,與抑鬱症形成有關的核心認知錯誤包括兩點:武斷的推理和過度概括化。
武斷的推理是指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草率地下結論。比如,教師在課堂上發現一個學生睡覺,就直接認為是自己的課講得不精彩,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沒有想過這個學生是不是身體不舒服。而過度概括化是簡單地用一件事情的結果去推斷其他事情的整體結果。比如,一個人在一次失戀以後,就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合適的人了。
不難想到,這樣消極的認知錯誤會大大增加抑鬱症產生的風險。而按照貝克的理論,消極認知一旦形成,簡直會造成“毀三觀”的影響。因為貝克認為,消極的認知會影響一個人對於自己、對於未來和對於世界的看法。相應的,這也就解釋了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會產生一些症狀,因為消極的認知產生以後,他們會產生自卑的想法(對自己的態度),會覺得未來沒有希望(對未來),會感到生存沒有意義(對世界)。
至此,抑鬱症病因的心理層麵因素就大致介紹完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