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心情的拋物線——心境障礙(2)(2 / 3)

生理層麵上的影響因素就介紹到這裏,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心理上的因素又是怎樣誘發抑鬱症的。在這一部分,我們將先籠統地解釋一下心理因素對抑鬱症產生的影響,然後介紹兩個相關理論:習得性無助和貝克的認知錯誤理論。

心理因素能影響抑鬱症的產生,通常需要生活中的負性事件作為觸發條件。失業、失學、離婚、喪失親人,這些能導致不愉快和消極情緒的大小事件都可以被稱作是負性事件。而負性事件之所以是觸發條件而不能直接導致抑鬱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不同人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應對方式和想法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人,他剛剛經曆失業,妻子又跟他鬧離婚,整日冷言冷語,孩子正在讀初中,準備參加中考,而他不僅要承擔家裏的生活開銷,又要償還房屋貸款,這些事情疊加起來,他的壓力和艱辛可想而知。這個時候他會如何應對呢?他想自己的失業是因為自己無能,而這個年齡再就業又十分尷尬,他根本沒有辦法負擔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事業和婚姻的雙重失敗者,他的生活完全沒有希望可言。如果他持續處在這種憂鬱的狀態,可想而知,他罹患抑鬱症的風險會有多高。讓我們再來想象如果麵對相同的困境,另一個人用另外一種態度麵對:他覺得失業的問題並不他自己的原因,而是因為金融危機而導致公司裁員,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當下的困難,他現在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完全可以自己創業,那麼他的經濟狀況就會好轉,和妻子的矛盾也會漸漸地緩和,自己也有能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在這種想法和應對方式之下,他發展為抑鬱症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由此可見,在經曆負性事件之後,消極的應對方式和心理狀態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下麵的兩個理論可以更詳細地解釋心理因素是如何影響抑鬱症的產生的。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習得性無助理論也經常被用來解釋抑鬱症的成因。習得性無助感可以理解成,因為重複的經曆失敗或者接受懲罰,並且是否接受懲罰並不能主觀控製或改變,在這種情況下習得的一種廣泛的無助感。人一旦陷入習得性無助,就會對現實抱有失望和無奈的態度。

曾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A、B兩組大學生分別在嘈雜的環境下完成一項任務,環境裏的噪音來自於一個在工作時噪音很大的電風扇。對A組大學生,實驗者告訴他們風扇不可以關掉。對於B組大學生,實驗者告訴他們風扇的開關可以由他們自己控製,但是最好開著風扇。事實上,一直到任務結束,A組和B組都沒有關過風扇,但是A組大學生任務完成的效果比B組好很多。他們在完成任務上表現出來的差異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不同,而是A組對於環境的控製性更高,因此在心理體驗上的主動性更強。相反B組因為知道環境中的幹擾因素(這裏就是那台風扇所產生的噪音)不能被他們所控製,從而產生一種無助感,因此動力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減弱了,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的消極情緒。

習得性無助感對於抑鬱症產生的影響在於,當一個人長時間處在不能掌控身邊所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放棄對於環境控製的權利,從而產生一種力不從心的無助感,繼而產生消極情緒,變得低落和抑鬱,對生活提不起興趣。

習得性無助感之所以會成為影響抑鬱症產生的因素之一,這中間還存在著一個中介因素,就是歸因方式。所謂歸因方式,也就是一個人是如何來解釋和推測一個行為的原因的。歸因可以依據三個維度來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