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慕”是名十八歲的女孩,生活在美麗的江南小城,從小就學習成績優異,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和驕傲,現在是當地一所著名的重點中學的學生。可是最近幾個月,父母發現女兒不太說話了,追問之下才了解到“愛慕”認為班裏有個男生愛自己,自己也愛他。父母詢問了該男生,可是男生明確表達自己並無此意,“愛慕”當時並無特殊反應,但是心裏堅信男生是喜歡自己的。之後便出現了自言自語、哭笑無常、睡眠差等的症狀,甚至可以整夜看電視不睡覺。與父母交談的時候,堅持認為該男生的確因為自己漂亮而愛自己,而自己喜歡他帥和學習好。後來漸漸又認為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父母的臉變了模樣,像貓臉一樣。動不動就在家發脾氣,敵視父母,認為父母要害自己。後來“愛慕”被送到了醫院進行治療,經過抗精神病藥治療三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
“愛慕”是個比較幸運的女孩,三個月的治療就使得精神症狀基本消失,但是消失歸消失,也要防止複發,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複發率特別高,所以初發病人需要繼續吃藥,吃上二到三年,這還不是最可怕的,還有的人要終生服藥。
廣義上講,生物學治療除了吃藥外,還有電抽搐和外科手術。猛一聽電抽搐,會讓人的心跟著抽搐,不過別害怕,這種方法不太常用,而且配合使用全身麻醉和肌鬆劑,提高了安全性。外科手術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有個來自葡萄牙的外國人采用切除額葉白質來治療精神分裂症,這個方法盛極一時,此人甚至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獎。可惜有句名言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最終人們發現這個手術的後遺症太多,所以這個方法很快又被淘汰了,估計諾貝爾會從墳墓裏氣得跳出來,大喊一句“白瞎了我的獎金”!精神外科手術畢竟風險較大,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不要去做。
接下來,咱們談談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有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和家庭治療。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不同的治療流派遵從各自的規矩,但殊途同歸,都是希望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功能,也就是讓他修煉好內功。筆者曾在某醫院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做實習生,某一日電話響了,筆者溫柔的聲音響起:“您好,這裏是××醫院心理谘詢與治療中心,請問有什麼可以幫到您的嗎?”那邊一個女人焦急地說道:“醫生,救救我兒子吧!”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個苦命的母親,已經五十多歲了,兒子二十多歲,可是已經“發瘋”兩年多了,其間去過精神病院,好了一些後,又回到家裏,但是沒多久又反複,再加上家庭經濟困難,也不願去精神病院,於是幹脆就鎖在了家裏。“醫生啊,我用兩米長的鐵鏈鎖住了我的兒啊,求求你們,他不肯吃藥,要不試試你們的心理治療吧?”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讓鐵鏈不要硌著腳,這位母親甚至先用布條塞進縫隙裏,但是兒子還是掙脫了鐵鏈的束縛,跑到街道上打了人。雖然我們很同情這位可憐的母親,但是不是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適合做心理治療呢?采用心理治療的前提是,患者已經具備了正常的思維活動,最好是進入了康複期。
最後簡單談談康複治療。為什麼會有康複治療呢?不是在精神病院都治療好了,完全康複了,再出來嗎?這個要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數在一億人以上。僧多粥少,患者多醫院少!所以在基層社區裏設置服務點進行康複治療非常有必要。當然了,部分醫院在治療後期也會有康複治療,據說一些醫院有音樂治療、書法治療,竟然還有烹飪治療!
我們該如何對待精神分裂症患者?
我們很幸運,沒有遭受精神疾病的摧殘。當然,如果我們能問問自己:如果某一天,我的大腦也開始跟我開起玩笑,我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有一天,突然有看不見的聲音不斷對著我咆哮,我該怎麼辦?如果我喪失感受情緒的能力呢?如果我腦子不靈轉了,我會有什麼感覺?希望剛剛在書中看到的內容,能對你的判斷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