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分裂的自我——精神分裂症(4)(2 / 3)

接下來的問題是,社會上普遍存在如此多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誤解,我們如何更好地運用自己的知識,更好地幫助他們。為了更好地思考這一問題,讓我們退一步,想象一下當你發現周圍的人——不管是家人、同學、舍友、同事、伴侶——麵臨著這一疾病的挑戰時,具體要怎樣去做,才能更好地照顧他或她,保護他或她的權力,這其中又會有怎樣具體的困難?

假設1:假如你發現自己的舍友成了精神分裂症?

“危險!前方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要傷害我們了!”我們的腦中是否會響起這樣的警鍾呢?看了太多的新聞報道,可能你對自己的人身安全立刻焦慮不安起來。趕緊躲起來算了。可是麵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時,我們需要像對待沉睡的猛獸一樣戰戰兢兢嗎?我們的回避會不會進一步加重他們的病情呢?如果你的家人出現了這種情況,你無法躲避,要怎樣對待才能不刺激到他們,是假裝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還是特意把他們當作病人一樣特殊對待,好像他們是貴重的茶杯,生怕一不小心就破碎了呢?

問題:我會不會很容易就激怒精神分裂症患者?

你的擔心是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的。看到陌生人邊走邊自言自語,不免會讓人心頭一緊,甭說那些你堅信他們心理有毛病的人。不過呢,數據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訴你,隻要接受治療,精神分裂症患者真正出現暴力行為的幾率壓根兒不比一般人(就是你、我)高。事實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是自己精神疾病最大的受害者,他們可能因為來自妄想的恐懼和對現實的困惑變得退縮回避。

那麼,要怎樣對待精神分裂症患者呢?不少心理治療師指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離開家人,換一個環境生活,對患者的恢複是相當有好處的。因為家人在麵對患者時,過於小心翼翼的態度,可能會引起或加重患者對周圍環境的猜忌。試想,你和另一名舍友為了不讓患病的舍友聽到,小聲嘀咕,患病的舍友會作何感受呢?如果他正處於發病時期,很可能會引發被談論、被迫害的妄想,如果他已經恢複得很好,這樣的特殊對待也會讓他感到不知所措。

我們的建議是,即使難以避免地心生疑慮,盡量以自然、不偽裝、不矯飾的態度對待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是我們已經知道,患者已經從發病期基本恢複正常時。別擔心大聲說話就會嚇到他們,一點點不同意見就會激怒他們。雖然這不容易,但盡量將他們作為正常人對待,正是幫助他們恢複正常生活的第一步。而對於正處於發病期的患者,及時讓他們獲得專業的治療和幫助是最有必要的。在具有一定知識的前提下,相信你能很好地應付這樣的局麵。如果你已經理解了剛剛的假設,以及對這一假設所引發問題的討論。接下來,就讓我們更進一步,來做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假設吧。

假設2:你介意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已經康複)結婚嗎?

是的,你肯定介意!可是現實生活並沒有這樣簡單的答案。想一想這個問題,或許你會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處境,尤其是他們在戀愛、婚姻、家庭、兒童教育的人生大事上麵臨的挑戰和困難,有更深的理解。

小A和小B在大二開始甜蜜的校園戀情,是眾人羨慕的一對,他們早早約定,畢業後就組成自己的小家。大四時,小B由於論文和升學的壓力一度陷入了糟糕的狀態,小A也不知道如何幫助她。直到有一天,小B內心的某種東西被外在的壓力觸發了,她崩潰了,不得不住院治療,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早期)。經過及時服藥和一年的治療,小B基本恢複了正常。然而,她和小A的戀情卻受到了巨大的考驗。小A不僅麵臨道德上的壓力,不能就這樣拋棄“生病”的小B,也割舍不了兩人一直經營的感情。可是,他也考慮到,一度患病的小B很可能終生存在複發的風險,他也擔心即使自己能夠接受小B,不離不棄,但家人一旦得知,肯定很難理解。他更加擔心的是,將來他們有了孩子,孩子會不會麵臨很大的風險呢,畢竟他知道,精神分裂症可能會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