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分裂的自我——精神分裂症(3)(1 / 3)

上麵呈現的診斷標準乍看起來可能比較生澀難懂,簡而言之,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某個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不僅需要滿足具有兩項或以上的特征性症狀表現,還需要滿足社交或職業功能受損、病情持續至少六個月,並且還要排除患有其他病症的可能,千萬不要僅憑幾個表現就隨便給你周圍的“怪人”下定論。

另外,因為精神障礙並不像身體發燒發熱這樣,具有“體溫”這樣一種相對確切的客觀指標可以作為診斷依據,所以上麵的這兩個診斷標準,隻能作為一種輔助的參考。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專業的診斷需要到精神病醫院去尋求大夫,通過更詳細的精神檢查和臨床觀察,才能更科學地確診。

他們是怎麼變成分裂型人的?

雖然精神分裂確實存在於一定人群中,但科學家還沒完全發掘到底是什麼東西促發精神分裂症,就像他們還不知道火星上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有沒有足夠的水可以變成第二個地球。唯一可以非常確定的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要沒有先天原因(遺傳)與後天原因(環境)完美的結合,想要迸發精神分裂症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基因(遺傳)

0%基因關係

如果五歲的王小寶的親朋好友從來沒有過精神病史,那小寶一輩子可能爆發精神分裂的幾率大概是1%吧。如果小寶將來長大,偶然變成一名精神分裂患者的配偶,那小寶這輩子爆發精神分裂的幾率大概就悄悄上漲2個百分點,來到3%。

25%基因關係

我們來看,王小寶的叔侄姑嫂舅外甥大約跟小寶分享1/4(25%)相似的基因,如果這些人任一個有過精神分裂症病史,那麼小寶可能得精神分裂的幾率大概也是3%上下吧。

50%基因關係

我們知道,兄弟姊妹跟我們共享50%的基因相關性,所以如果小寶的兄弟姊妹之一是精神分裂患者,那小寶這輩子發展出精神分裂症的危險性大概是10%。父母之一是精神分裂患者的話,那小寶有可能爆發精神分裂症狀的幾率是13%。就算是雙胞胎(異卵雙胞胎),那危險性也就是稍大一些,大概是14%。

濃濃的基因關係

我們來看最親近的生物遺傳關係吧。一種是,小寶的爸爸和媽媽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另一種是,跟小寶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同卵雙生子)。基本上,我們可以說這種情況下,雙方的基因幾乎是100%共享的!即便如此,小寶這輩子可能出現精神分裂的危險性也不過是46%。

一個人一輩子有將近50%精神分裂發作的危險性當然是相當的可怕,但是我們要這樣想,這個世界上有一與你長得一模一樣的人,這個人他已經被確診為精神分裂患者了,而你,依然在這個世界上走動,然而,你自己精神分裂發作的幾率也不過跟你玩拋硬幣猜正反麵的幾率一樣,你有一半可能是對的,一半可能是錯的,如此而已,因此,在硬幣落地之前,你無需認為自己100%會得精神分裂症!

環境的影響

養育精神分裂症狀的另一張溫床就是環境,你大概以為這跟孟子的媽媽不斷搬家的動機類似吧?擔心不好的環境對孩子產生影響?不要誤會!我說的不是“外在”環境,像鄰居一樣的外在環境因素不一定會啟動一個人內在精神分裂症狀的種子。相反,對孟子或小寶來說,他們家庭內部的成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對他們的影響,要比外在環境的影響大得多!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們的家庭溝通模式上普遍都有問題,他們與家庭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因此學者懷疑這是致病的原因之一。在這個方麵學者們提出幾個理論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