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鎮來的巴黎女
域外傳真
作者:傅鏗
每天上班路上開車經過新州王子鎮(Princeton—音譯普林斯頓)的下城,會路過一條很不起眼的小街叫“希爾薇亞·畢奇”(Sylvia Beach)。看過海明威《流動的饗宴》的人會知道希爾薇亞·畢奇是上世紀巴黎著名的“莎士比亞書店”的主人。莎士比亞書店聚集了當時文學界的一大批一流先鋒派作家,除海明威外,有喬伊斯、保羅·瓦萊裏、龐德、紀德、T·S·艾略特、菲茨傑拉德和貝克特等。由於當時的作家大都是買不起很多書的窮困潦倒之人,畢奇的書店主要是一家出借文學類書的圖書館,同時兼售英語文學讀物,後來逐漸把經營範圍擴大到出版和借貸等項目。
希爾薇亞來自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王子鎮,在王子鎮度過了她的青春年華。父親希威斯特·畢奇(Sylvester Beach)是一位祖傳的長老會牧師。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的前身王子鎮學院,以及王子鎮神學院。1901年,在希爾薇亞十四歲的時候,老畢奇把全家人(妻子和三個女兒)都帶到了巴黎,當了三年巴黎長老會的牧師。1904年他受命為王子鎮長老會教會的牧師,在他的教徒群中,有一位是美國前總統克利夫蘭,還有一位則是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未來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威爾遜家的兩個女兒喜歡音樂,但家裏沒有鋼琴,便常來教會使用教會的鋼琴伴奏,畢奇家與威爾遜家的女兒們也成了好友。1913年威爾遜當上美國總統之後,畢奇正式成了總統的牧師(Pastor),被邀請到華盛頓主持各種總統的宗教儀式。威爾遜的兩個女兒傑茜和埃莉諾在白宮結婚,都是畢奇牧師主持的婚禮。王子鎮上還有一位《獨立宣言》的簽字人之一斯道克頓家族的女兒安妮絲,也是希爾薇亞的好友。
在這種頂層的家庭背景中,希爾薇亞從小就讀過各種文學著作,對文學藝術培養起了自己的品味。1916年,抱著對歐洲文化和法國的熱愛,將屆而立之年的希爾薇亞不顧遍地彌漫的戰爭烽火,動身前往歐洲,次年經西班牙又一次來到巴黎。她和做電影演員的妹妹西碧麗安(Cyprian)住在塞納河右岸皇家宮殿旅店盡頭的一個套房裏。有一天,希爾薇亞漫步在左岸盧森堡公園附近的一條街上,有緣結識了一位法語書店的女主人安德琳·莫尼埃(Adrienne Monnier),可說是一見鍾情,兩人從此便成了終身伴侶;安德琳成了希爾薇亞一生中的“唯一愛人”,直到她於1953年重病去世。1919年11月17日,希爾薇亞依靠她母親的三千美元積蓄(換成了兩萬四千八百十法郎),在莫尼埃書店德洛鼎街7號拐角的街麵上掛起了“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的牌子;書店兩年後又搬到了莫尼埃書店的街對麵德洛鼎街12號,店麵更為寬敞。書店牆壁兩邊的書架上麵都掛著各位作家的肖像照片,有惠特曼、愛倫坡、王爾德等有名的作家,也有如喬伊斯、勞倫斯和龐德等如旭日初升的作家,還有希爾薇亞心愛的英國詩人畫家布萊克的畫作。海明威俏皮地說,那些照片張張都是栩栩如生,即便是那些過世了的作家也仿佛還活著。
1921年,比希爾薇亞小十二歲的海明威帶著美國作家安德生寫給莎士比亞書店主人的一封介紹信從芝加哥來到巴黎。但海明威來到左岸這家書店時既忘了介紹信,也沒有帶足夠的錢。然而希爾薇亞一見到年輕的海明威便產生了一種親和力,她對海明威說,你可以先辦借書證,押金以後記得的時候再帶來吧,並鼓勵海明威多借些書。然後又像姐姐照顧弟弟似的說:“你不能不吃午飯;而且午飯一定要吃熱的。”多年之後,海明威在《饗宴》中回憶說,在巴黎沒有人比希爾薇亞對他更為友善的了。有一次,海明威想與沙龍女主人斯泰因爭個明白,但又沒有足夠的勇氣,他便要希爾薇亞帶他去斯泰因家裏。斯泰因沙龍和莎士比亞書店可以說是當時巴黎流亡文人的兩個文藝聚集地,尤其是斯泰因最先所稱的美國“失落一代”年輕作家的朝聖地。
斯泰因自稱為美國流亡作家的“大姐”(她在1920年4月第一次來莎士比亞書店時四十六歲),在她家裏所聚集的則大都是流亡者,希爾薇亞稱她在斯泰因的沙龍裏很少看到法國人。希爾薇亞帶其女友安德琳去過兩次斯泰因家。第一次見到安德琳,斯泰因便很不客氣地對她說:“法國人在文學和音樂上都沒有‘阿爾卑斯山’,你們沒有莎士比亞,也沒有貝多芬。你們的天才在於那些將軍所說的‘豐功偉績’。對了,法國人的拿手好戲便是鋪天蓋地的‘大事張揚’(Bombastic Fanfare)。”希爾薇亞則說,盡管斯泰因在法國住了一輩子,但她卻永遠是一個遊客。她看待法國人時往往是視而不見,就像一個遊客以一種好奇的心態,所到之處,不過走馬觀花而已,她的評論也至多是一個遊客的見解。此外,斯泰因自視甚高,往往表露出一種維特曼風格的自愛。她的幾部小說在法國評論界反響不高,也促使她對法國文學界沒有太多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