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悅“木”
生活
作者:史寅昇
用一把40厘米長的斧子和幾樣簡單的工具,在樹林裏建造一座小木屋,聽上去似乎是件繁重的工作。但觀賞一位熟練的瑞典木工進行這樣的工作,卻是一種享受。
在他手中,粗礪沉重的斧子既可以用來切、砍,也可以化身挖、刨的細工具,甚至連打榫頭、做榫卯都可以用斧子來完成。木工刨去樹皮,將樹幹打磨平直後,用斧頭在樹幹兩頭挖槽、打榫卯,以垂直交錯的方式堆疊成牆麵,最終一棟底部挑空,由超過四十棵原木卯榫而成的小木屋便誕生了。
對於北歐的伐木工而言,這樣一棟小木屋為他們在漫長寒冷的冬日提供遮風擋雨之所,所以,效率和穩定性最重要。伐木工們能將兩根原木間的縫隙消弭至插不進一張白紙,而木屋的外形具備幹淨的線條和溫暖的紋理。一切設計都必須簡潔、實用,但依靠對木頭的深刻理解與嫻熟的技藝,塑造出獨特的美感。
沉迷木香
在森林覆蓋率達到七成的瑞典、芬蘭等北歐國家,木頭是外人很難意會的北歐人的獨特生活語彙。瑞典木業協會會長麥克爾·伊利亞鬆(Mikael Eliasson)對樹木有更深的感情—他出生在瑞典的一個小鄉村,從小就自己種植、澆灌樹苗。“我一直有著深刻的印象,從房間的家具中散發出自然的木香。”
在挪威,電視台甚至會花費12個小時,直播一個伐木工人從林中砍下木柴,堆放、燃燒的全過程。大約100萬人觀看了這檔節目,占到挪威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觀眾們為了柴火哪麵朝上堆而吵成一片,電視台不斷收到投訴電話:“你們的柴火放反了。”
北歐的匠人以近乎幾何化的抽象力將木頭打造成他們身邊的一切:房屋、家具、工具、甚至玩具。用簡單的工具在原木上削刻而成的達拉木馬是移民家庭中孩子與故土的最好聯係,幾乎每個移居外國的瑞典移民家庭裏桌上都會擺著一隻。而製造達拉木馬的工藝至今與17世紀時並無二致—當時,在瑞典達拉地區林中工作的伐木工往往需要離家數月,他們中的不少人會用手中的伐木工具雕刻木製的小馬,等待回家那天帶給孩子。
幾乎每個瑞典孩子的童年都與木頭相伴。楊·索得林德(Jan Soderlind)回憶,幼時自己最羨慕姐姐坐的木椅子,高高的搖椅由父親親手打製,是他和小夥伴們攀爬遊戲的最好道具。而今,楊·索得林德的身份是瑞典木業協會國際部經理、歐洲木業協會主席。但他仍未脫卻對木工活的喜愛和熟練—去年12月份在上海進行的一場木業論壇開始前,他還戴上手套,為論壇搭建演示模型。“這個模型隻有我會做。”他不無驕傲地說。
北歐的孩子們從小就會被老師帶到森林中接觸林木,木工也是學校最重要的興趣課程之一。由宜家引領的DIY(do it yourself)風潮席卷全球之前,北歐的人們已經習慣於自己用簡單的工具來加工木材,將木頭變成家中所需的家具、用品。“當你用鋸子和錘子這樣簡單的工具就能製造出想要的家具時,那種驕傲感無可比擬。”伊利亞鬆告訴《環球企業家》,小木屋現在更多成為北歐家庭避暑的別墅。“農村的孩子仍然熱衷於親手搭建小木屋,不管房子最後做得如何,至少這是親手製造的。”
盡管大量消耗木材,但北歐的森林覆蓋率從未降低,其蓄積率百年以來反而不斷提高。以瑞典為例,2005年的數據顯示,其森林覆蓋率為66.9%,而到了2013年,森林覆蓋率增加到69%。在年采伐量達9000萬立方米的情況下,瑞典的森林年增長率則達到1.2億立方米。
事實上,北歐人並沒有植樹節,對林木的保護已經成為印刻在每個人行為準則中的條款:每砍一棵樹,就要重新種上兩棵甚至三棵。早在1903年,瑞典就頒布了全球首個森林保護法案。極少有人違逆這條準則。作為全球最大造紙企業之一,芬歐彙川在芬蘭擁有120萬公頃森林。其全球CEO貝鬆寧(Jussi Pesonen)這樣向我們形容,“沒有人會殺掉能產奶的奶牛。那麼,為什麼要毀掉我們賴以為生的森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