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特國度
與西歐、美國相比,北歐人更晚接觸到工業革命帶來的大機器化生產模式,而北歐匠人利用傳統工具打造精美家具的風俗也被更好地保存。這種風俗亦影響了幾乎整個北歐家庭。這也是“DIY”之風自北歐而起的原因。1951年,25歲的瑞典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創立宜家(IKEA)8年後,推出了第一本郵購目錄,其中一張名為“馬克斯”的桌子開創了宜家日後風靡全球的模式:家具商隻賣給顧客桌麵和桌腿,顧客在家自己拚搭成型。對瑞典的顧客而言,這並不難,甚至還是種享受—要知道,當時的瑞典剛邁進工業化時代不久,人們還很懷念手中木工工具的觸感。
在對木材的認知和使用上,北歐人的技巧亦無人能出其右。在北歐,赤鬆和雲杉是森林的主要樹種。伊利亞鬆告訴《環球企業家》,每一公頃的林地在數年內種植何種樹種、何時砍伐、何時補種都有先期的規劃。而對每一棵樹而言,甚至還在其生長時,技術人員就可以通過X光、超聲波等手段探測其內部的結構、疏密與紋理,決定它未來可以製成何種產品。“從原木到鋸木廠、加工廠直到最後的產品,有一整套追蹤係統。”經由良好的管理係統,瑞典人就可以將不同品質的木材分配到有不同需求的廠家,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
1933年,挪威作家阿克塞爾·桑德莫斯(Aksel Sandemose)在他的小說中描寫了楊特一家的生活,並借助這一家的故事,精妙地總結出影響北歐人思維方式的法則,以至於後人直接以楊特一家來命名這種思維方式—楊特定律(Jante’sLaw)。
楊特定律是北歐人重要的基本生活觀念和不成文的行為規範,它輕視任何浮誇的舉止以及對於物質成就的炫耀,反映到設計領域就是隻吸引必要程度的目光,作品適度呈現抑製,在節製中練就出了更易具備優雅見解的美感。
建築設計師馬克·布哈特(Marc Brulhart)在中國為多家品牌的零售店鋪做設計,他的代表作包括施華洛世奇北京旗艦店、上海通用電氣展示館等。這位來自瑞士小城拉紹德封(La Chaux-de-Fonds)的設計師告訴《環球企業家》,北歐設計風格上從不以炫目引人,“我們通常不會選用太貴的原料,也不會做過於誇張的設計。你永遠不會在北歐的家具上看到金色的皇冠和華麗的浮雕,設計的每個部分都必須有其實用性。我們會發揮木材的最大效率。”
如他所言,北歐設計中尊重材質和材料。但這並不意味著美感的喪失。楊特定律令北歐設計師在選材、配色等方麵追求和諧與靜謐,以柔和的方式達到視覺的平衡。布哈特強調,“我們所需要的是經久耐看的設計。與華麗而輕浮的設計相比,經典而簡潔的設計無論多久都不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簡潔並不意味著簡單—北歐人從很早就開始研究設計中的人體工程學—丹麥設計大師卡爾·柯林特(Kaare Klint)早在19世紀20年代就開始進行廣泛的人體測量抽樣,並把測量到的數據用於自己對桌椅的設計當中。柯林特出版的人體工學設計數據為諸多丹麥設計師分享,設計出大量適合人體尺度的家具。這一做法也與楊特定律密切相關—因為沒有哪個人是特殊的,所以讓所有人都舒適的空間,一定能讓你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