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生閱讀奧巴馬演講稿有何不妥?(1 / 1)

學生閱讀奧巴馬演講稿有何不妥?

專欄

新學期開學第三天,在學校的安排下,合肥壽春中學的3000多名初中學生,統一在早讀課上讀起了美國總統奧巴馬的一篇開學演講稿。這引起了一些家長的議論,“早讀課不讀課本,不背詩文,怎麼讀起了美國總統的演講稿呢?”更有一些家長,把早讀讀美國總統的演講稿,“提升”到影響傳統文化的高度,擔心這會影響到傳統文化的傳承,這就更加“敏感”了。

現在有一些家長,根本見不得孩子讀與中、高考無關的書,擔心這樣影響考試成績,殊不知,這樣的讀書,不但極為功利,也影響孩子的讀書興趣。這所學校在開學時,選擇奧巴馬《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的演講稿,其實挺有意思的,不但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麵,而且,在新學期開始時讀這麼一篇演講稿,可以引發學生對上學讀書的思考。

最近,教育部在擬定減負規定,提出小學不留書麵式家庭作業,可布置一些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體驗式作業。從學校讓學生閱讀奧巴馬演講稿都引起爭議,可以預見,體驗式作業很難走遠。

對於學校的這種安排、學生們的這類閱讀,套上“東方”、“西方”加以批評,也是近年來一些人慣用的手法,但可以說,批評者並沒有搞清楚什麼是教育。因為奧巴馬這個《我們為什麼要上學》的演講視頻很火,我便搜索了視頻和中文翻譯稿,仔細聽了一遍,發現這個演講稿的確值得一讀,尤其是對學生而言。如其中“教育給你們提供了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長相、出身、經濟條件、家庭氛圍,都不是疏忽學業和態度惡劣的借口”、“最最成功的人們往往也經曆過最多的失敗,但人不能讓失敗左右自己,而是要從中吸取經驗”、“每個人要對自己擔起責任”、“或許你能成為一個發明家、創造家,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學課上做幾次實驗,你不會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天賦”等觀點,其實是具備共性的,對美國學生適用,對中國學生同樣適用。況且這個演講稿本身,既做到了簡約明了又做到了內容豐富,推薦給學生閱讀,其實是恰如其分的。

一直關注國學教育的安徽大學教授王天根曾表示,奧巴馬的這個開學演講受到很多人的歡迎,有他的價值,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給孩子們讀,未嚐不可。”合肥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吳秋芬教授說,“優秀的東西都可以給孩子們讀,奧巴馬的演講也很勵誌,給孩子讀無可厚非。”

教育的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培養合格的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讓生活更美好,隻要堅持教育的本質,就是好的教育,否則就是反教育,這是分析所有教育的出發點,而不能簡單看教育內容究竟來自國外還是國內——富有價值的教育內容是全人類的財富。如果簡單以教育的內容來自西方、東方,就對教育進行高低、好壞評價,那麼,我們學的很多自然科學知識都來自西方,是否就不用學了?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已接近40萬,每年增幅為23%,這一數據足以引起所有辦學者、教育者、家長的思考,我們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客觀而言,我國今天的學校教育,重知識灌輸,輕身心發展,導致不少公民沒有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缺乏基本的公民素養。而國外的教育,更關心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形成,這是需要學習、借鑒的。盲目排外的做法雖自稱是愛國、愛傳統,實質並不清楚何為真正的愛國,真正的傳承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