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享型經濟(1 / 1)

分享型經濟

專欄

暑假去紐約玩,一來當地酒店貴得離譜,曼哈頓的五星級酒店,大多都要2000多美元一晚。二來因為出差太多,一直抗拒住酒店,總覺得很壓抑,於是上網搜尋服務式公寓。結果找到了英國的一個網站Housetrip,裏麵出租的房子都是住家,便挑選了一個在Chelsea的公寓,算了算不到400美元一晚。

網站隻不過是提供一個交易平台,信用卡支付了房租之後,就可以得到房東的聯係資料,自行安排鑰匙交接事宜。入住很方便,按照房東寄來的郵件指引,從機場直接到公寓大堂前台,到門房那裏簽收鑰匙,同時交了650美元的押金,就可以上樓了。

這確實是住家,因為衣櫃裏麵放滿了房東的衣物,冰箱裏麵還有油鹽醬醋,但是房間非常幹淨,和照片上展現的沒有不同。和另外一位來紐約度假的朋友說起,原來他也是用這樣的方法租了一個公寓,5000美元一個月,就在上西區中央公園旁邊。和我不同的是,他使用的是美國網站Airbnb。

後來,在紐約時報上讀到克魯格曼的專欄,講述的就是Airbnb的創業故事:兩個想要創業的年輕人,口袋裏麵卻沒有錢,甚至付不起房租,於是想出一個主意:不如在自己租來的房子裏麵放上幾個氣墊床招攬租客,然後自己充當導遊。因為有了互聯網,於是很快有了第一批客人,很快他們做成了這個網站,並迅速將這個網站擴展到全球,在中國香港也有了中文版。

把自己家裏麵空閑的睡房租出來,可以說是兩全其美:降低了遊客原本隻能住酒店的開支,而自己則可以利用多餘的空間賺取收入。而這門生意的理念在於“分享”,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念支撐這種模式,那就是“信任”。

當我告訴我的家人,這次旅行不如試試這個方法的時候,家人第一個反應是那個網站是否靠得住。畢竟互聯網欺詐很多,而且不像酒店,有一座實實在在的大樓在那裏,支付了全款,誰知道那個網絡上自稱房東的人,會不會消失呢?

我倒是沒有這方麵的擔憂,看看網站的用戶和使用記錄,顯然這樣的模式已經存在不短的時間。不過把押金交給樓下的門房的時候,因為沒有收據,心裏麵倒是嘀咕了一下,直到和房東通過電郵聯係,對方告訴我不需要擔心,才真的放下心來。

如果這個社會相互之間不會欺騙,有契約精神,那交易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其實是對各方都有利的事情。就怕有人利用這種信任鑽空子,這樣的人多了,那這種經營模式,也就沒有了繼續下去的可能,至少就不會變得如此便利,因為需要製定太多的規則來減少漏洞。

不過這樣的經營模式最近有點麻煩,紐約市長彭博正在考慮打擊出租房子的房東們,因為根據紐約法律,私人住宅是不能進行酒店式經營的。政府之所以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一來是因為酒店業界的壓力,這種模式確實給酒店的生意帶來影響,還有就是有一些住客投訴:看到不同的陌生人拖著行李在電梯和大堂進進出出,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當然,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納稅。房租收入,網站隻是收取百分之六左右的中介費,其他的都歸房東。雖然Airbnb表示,他們會定期把房東的收入上報給稅務局,但是如果房東通過的是像Housetrip這樣的英國公司,那就無法追查了。

互聯網帶動了新的產業模式的出現,也帶出了新的法律監管問題,這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不過作為一個使用者,我倒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模式。如果足夠八卦,甚至可以找到名人居住過的地方,還可以和在家裏麵一樣做飯洗衣服,甚至開Party。而把空置的房間推向市場,從某種角度,也是一件很環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