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還月餅一個正味(1 / 1)

還月餅一個正味

專欄

中秋月餅是中國人的傳統美食,象征著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中國人講究人情往來,更注重感情交流,所以中秋到來之際也是相互走動的契機。拎上兩斤月餅,送上幾斤時令水果,是過去老百姓間最為普遍的走動方式。東西不在多少,重在情意表達。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都是這樣走下來了,人們並沒覺得有什麼不好,也沒覺得有什麼失禮之處。

然而,也不知從何時開始,中秋節突然變味,月餅也變得莫名其妙了。本來用包裝紙,細線繩捆紮的月餅,忽然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包裝紙沒了,小細繩也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各式材料製作,外觀設計得十分精關的“禮盒”。月餅的內容也變了樣,原先傳統的月餅餡,不再是什錦、豆沙、果仁,換成了一些老百姓吃都沒吃過的海參、鮑翅,有的甚至把金銀飾品裹在月餅裏。幾塊錢一斤的月餅成為了曆史記憶,現在動輒幾百元,上千元,有的甚至打出了幾萬元,幾十萬元的天價。月餅成了最昂貴的奢侈品之一,讓人不咋舌都難。再加上轟轟烈烈的大推銷,鋪天蓋地的宣傳,誘惑力極強的折扣,神乎其神的叫賣,讓人覺得,月餅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食品,完全變成了一種近似妖魔化的工具。

有多少人吃月餅不得而知。一般人家,一個中秋節下來,迎來送往的人情交際,怎麼說也要有個十盒八盒月餅周轉。但轉來轉去,留作自己食用卻未必有多少。更多的人家最後食用的往往是實在流轉不出去或者沒有必要再流轉的那些“剩貨”。這個周期結束,月餅起碼經過少則十幾天,多則幾十天的“艱苦跋涉”。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月餅居然不會變質,打開依舊“鮮亮”。什麼樣的材料會有如此神奇的保質功能?添加劑究竟放了多少,不說也會猜個八九不離十了。有人驗證過,放了一年的月餅,居然“麵不改色”,比“木乃伊”還厲害。

每年堆積如山的月餅放在商場大廳裏,酒店冷庫裏,讓人看了都犯愁:能賣出去嗎?特別是那些所謂的豪華包裝,成百上千元錢,甚至上萬元也不算是封頂的“極品”,誰人光顧啊?老百姓有時就多餘擔心:“聽評書掉淚,替古人擔憂”。到頭來,那些月餅像變戲法似地消失了。有沒有剩的?有,但跟總量相比,隻是微乎其微。想想看,真正節後大甩賣的有幾家?

如此之多的月餅被何人買去了?查查一些單位的賬目,一目了然。社會風氣的改變,不光牽連著一大批人,連一些本來令人喜愛的傳統也會跟著遭殃。比如過年。以往家家戶戶忙活,是累點,但其樂無窮。現在可好,不用你動手,吃的用的穿的戴的,商家都給你準備好了。人們忙活的就是年前的送禮,老百姓之間送還好說,可怕的是多為“權力”打點。“小的”送“大的”,“弱的”送“強的”,聯絡感情,放長線釣大魚,花樣無奇不有,名堂層出不窮,整個春節變成了“送禮節”。那段時間中國人花錢瘋狂到頂峰!年味,變得充滿銅臭和虛假,真感情蕩然無存,剩下的隻有功利和相互利用。一個節日過到這份上,還有什麼意思可言?

說起來還是在於社會風氣。風正,任何事情都會順著自然發展。過節也是一樣,倡導什麼,就會流行什麼。中央八項規定出台,明令禁止不許揮霍浪費,不許公款消費,今年的中秋月餅,立時“瘦身”,豪華型的仍舊存在,但已是鮮見了。更多的是大眾化樸實型的,幾十元錢,頂多幾百元錢就能買到手。其實,東西還是那些東西,無非變換了包裝而已。奢華包裝,比月餅本身價格要高若幹倍,誰都知道很不正常,說白了是坑公家的錢,如果再換句話說,是典型的“形式主義”。

節日就應該像個節日模樣,講究點人情,重視點風俗,不要動不動想著利益,更不要與功利掛鉤。如果那樣,就失去了過節的意義,變得庸俗而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