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開始現代化進程,中國是洋務運動,日本是明治維新,都是被外力所迫,選擇路徑也是相同的富國強兵追趕西方。但是,日本成功了。
我認為,現代化有三個層麵:物質、製度、精神,當然不一定分絕對先後。當年北洋海軍基建在亞洲屬一流,但日本人看見清軍士兵將洗完的衣服晾在炮筒上,立即預言這支隊伍必然失敗,因為它沒有現代化管理。
電影《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發射炮彈,用的竟然是沙子,軍款都被貪汙了。這背後是體製問題。然而體製又來自何方?我們尋找過很多體製,有過諸多左右之爭。我們也許太多寄希望於科學家來解決物質現代化的問題,而忽略了同時期的知識精英去思考物質背後的更內在一麵。但物質現代化隻是現代化的三分之一,還有製度現代化。保證物質現代化需要一個基本框架,它就是一個製度,但是這個框架我們一直沒有找到。
日本明治維新後,我們必須承認,他們已經基本完成製度現代化:完成了企業製度的現代化和國民素質的現代化,這是一個重要挑戰或者轉型過程。
日本思想家福澤早年提出“振興大和民族”,類似今天中國提出的“中國夢”,非常正麵,但到了晚年,當1895年日本把中國打敗,他給朋友寫了一封信,“我為我們打敗清國而熱淚盈眶”。一位日本民族精神領袖,晚年發出這樣的喟歎,不難看到他的精神軌跡發生了變化:從早年的愛國主義者到晚年的帝國主義者,中間隻有一步之遙,雖然一步之遙跨越了十年二十年,這一步卻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從甲午海戰打敗中國——曾經的老師,到1895年打敗俄羅斯,日本人是何等自豪,這是一麵嚴重扭曲精神的旗幟!福澤說:“我們是亞洲第一個現代化國家,我們還要領著所有亞洲國家抗衡白人統治。”你不能否認其內核裏有0.001%的合理元素,有為振興民族的悲情所裹挾的抗爭。但這0.001%的合理成分被99.999%的軍國主義所侵吞。所以說,日本的精神層麵並沒有完成現代化。所謂的思想啟蒙也好或者反思曆史進程也好,日本和德國完全不同,它對曆史反思不清醒不徹底。因為它的天皇體製還在,而德國的希特勒體製已經不存在。
如何與世界相處?
一個國家在崛起過程中必然有困境,按照國際學者的觀點:安全困境到底是自己認定,還是確有其事?西方話語中會有“半杯滿半杯空”的說法,就是不同視角有不同解讀。
今天中國崛起,周邊有安全困境,譬如能源短缺:1993年石油進口,2009年開始天然氣全部進口,從明年起石油對世界依賴將超過美國。我們周邊海洋困境也很多。但從“半杯空”的角度看,今天中國安全困境有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成立時,美國包圍中國那麼嚴重嗎?有蘇聯屯兵壓陣東北那麼嚴峻嗎?今天所謂戰略困境是一種偽命題,是我們自己認為的“半杯滿”,我們完全可以和世界和平相處。當然今天中國已經變了,已經從提攜者變成一個競爭對手。不但從意識形態而且從戰略利益,從國家規模國力競爭上相互競爭。然而,是不是要互相競爭升級?國內問題也是如此,精神層麵上還有待於成熟。過去150年曆史當中,坦率講有很多改良問題,被我們很急躁地用革命問題去改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