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邱震海:中國如何轉型(1 / 3)

邱震海:中國如何轉型

權威演講

當100多年前。前輩知識精英因國力衰敗而焦慮。變得茫然變得騷動時,他們沒有時間和耐心去啟蒙,隻是趕緊選擇革命以求得一勞永逸。而今天,我們國力崛起,是否又過分自豪,一不小心走向自負,再走向傲慢,但背後依然是焦慮茫然呢?因此,也亟需呼喚我們國民的精神成熟。呼喚知識精英發揮作用。

1999年,我並沒有想到中國會崛起,沒有想到中國崛起會給世界造成如此大的政治、經濟乃至各方麵的衝擊。1999年美國所謂誤炸中國大使館,有些青年激憤地發出“中國可以說不”的聲音,但不久我發現:砸成都美國領事館窗戶的青年在美領館門口排隊等簽證——西方對中國來說,到底是強盜還是老師?1979年到1989年,中國在西方眼裏是最好的社會主義國家,西方對中國非常友善,但現在,原來的朋友漸漸成了對手,是我們變了,還是他們變了,還是我們中間很多關係變了?

今天中國的諸多問題,如同醫學上的“良性並發症”,表麵看是外交軍事問題,其實是內外聯動性的茫然:對外,是麵臨中國崛起時的“失土必爭”心理和大國夢下的激情;對內,是轉型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帶來的標簽化和情緒化。

精神上成熟了嗎?

德國人說,世界上隻有三種人:正常人能夠從自己的錯誤道路上學會正確;最聰明的人從別人的錯誤中學會正確;最愚蠢的人,自己犯過錯誤,還不斷犯。不反思曆史,我們常會成為第三種人,往往會不知不覺地犯外在表象不同、內在邏輯相似的錯誤,有時樂在其中或亢奮其中。看過去150年國人走過的路,無論孫中山的辛亥革命還是國共仁人誌士,難免走了好多彎路。

一個民族可能有很多種曆史:政治史、經濟史、科技史、文化史、教育史、外交史、軍事史,但常常會忽略精神史或者思想史。整個社會從決策者、精英智囊、媒體人士,到普通老百姓,都是這個時代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有什麼樣的認知水準,就能做出一個怎樣的國內產品和國際產品。國際產品決定怎麼和世界相處,國內產品決定未來50年走向何處。

有觀點說,現在問題很多,要倒退到1978年前,因為那時沒有貪汙等;還有觀點說,我們要用最極端的辦法來改革。但如果今天人們不具備成熟的認知水平,我們未來的路依然會很茫然,我覺得今天的中國其實真的到了精神十字路口,這些促使我思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力上升期需要精神上的成熟。

德、日都是後發國家,高速發展時,所有的市場都被別人占了,無形中有一種追快的心理;與英法相比,在崛起乃至崛起結束,它們都沒有完成啟蒙,甚至都沒有開啟過思想啟蒙進程。換句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我們國民非常善良,從過去的臣民到今天的順民,就是沒有經過公民進程的雕琢。以西方概念來說,所謂的思想啟蒙浪費了或者錯過了。比如五四運動,民族在衰敗期精英階層有焦慮,會變成茫然和騷動,茫然到最後我們的傳統文化都可以不要了,從拋棄器物到製度最後到文化。假如我們精英階層在當時有一定韌勁一定理性,說不定可成就一番大事,然而沒有,最後被革命浪潮所吞沒。

所以,我們自然要追問,中國人精神意義上成熟嗎?過去150年可歌可泣過程中,不同藥方拯救同一個祖國,像兩三個外科醫生用不同手術方案給病人開刀,手術方案可以討論,即使中醫西醫也可以兼容,但我們隻有排他性。講到革命和改良問題,隻有鄧小平顛覆了中國幾千年的鐵定律,無論商鞅變法、戊戌變法,都是推翻舊體製建立新體製,很少有妥協,遵循遊戲規則,進行建設性鬥爭而非對抗性鬥爭,幾乎沒有。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有令人自豪的三大特征:第一,和平,將一個舊模式嫁接到一個新模式;第二,以富國強兵為載體;第三,追趕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