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30多年前開啟的改革開放,顛覆了我們隻會革命不會改良的傳統。過去30年沒有革命,基本上清除了思想暴力、語言暴力、製度暴力。我們第一次學會了和平、理性地解決問題。聽上去有點可悲,但我認為在中華民族曆史長卷上是很了不起的。
1980年代,中國是“牧歌般行進”的現代化,物質很貧困,心靈很開放,對未來充滿希望;到了1990年代,物質漸豐,人們不太關心國家走向,開始埋頭賺錢,無可非議地滿足賺錢這種動物般的本能,心靈開始變得封閉;又過了10年,物質更豐,心靈卻開始茫然,最關鍵在於精英階層開始茫然了。
中國發展到現在,很多種力量同時角力。第一是商業力量,很多民營企業,資本力量是無窮的,隻要有資本就能做好事也能做壞事。第二是知識力量。第三是公民力量,今天的微博在懲治腐敗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正能量傳播上,也不可小覷。第四是政治力量,有進步的,有保守的,也有茫然的。第五是法製力量。但是很重要的是前三股力量:資本力量、知識力量、公民力量。
我對知識力量寄予希望,因為中國知識精英還沒有充分發揮出有效的獨立思考和正確的引領作用。當100多年前,前輩知識精英因國力衰敗而焦慮,變得茫然變得騷動時,他們沒有時間和耐心去啟蒙,隻是趕緊選擇革命以求得一勞永逸。而今天,我們國力崛起,是否又過分自豪,一不小心走向自負,再走向傲慢,但背後依然是焦慮茫然呢?所以,今天談這個問題很沉重。因此,也亟需呼喚我們國民的精神成熟,呼喚知識精英發揮作用。
建立一種良好的討論文化
今天中國的知識精英應大量整合、梳理目前民眾已有的情緒和該有的精神狀態。我們既不可能希望政治權力賜予無限自由,也不可能寄希望思想啟蒙的重新來過。網絡、微博、今天這樣的講座形式,都已表明公共空間已經形成,然而公共討論沒有形成。今天的中國有健康的公共討論嗎?我認為沒有。這個公共討論受到的限製很小,很多是被自己浪費和濫用了。
中國要從知識階層開始做起,學會建立一種好的討論文化,折射在我們的電視節目裏麵,折射在媒體視野裏,折射在公共空間,也折射在每個公民的討論中。我們學會討論學會談話很重要。
人的討論有三個境界,最外層可能是政治立場,談一個問題,不同藥方;下一個層麵,人的情緒。一個民族當然有脾氣,這是情緒,但是情緒是茫然的,是一塊沒有經過雕琢的石頭。我們的知識精英包括媒體人士、學者在引導民眾思維的過程當中,能不能跨越情緒,進入到下一個邏輯層麵來思考問題。邏輯就是問題本質,沒有主義之爭,剝離情緒直達問題核心。比如,我是學者,就隻有一個立場——我的學術良心。一旦進入到邏輯層麵討論問題,我們會冷靜下來,不會吵得那麼非理性。
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不是那麼容易標簽化。當我們不再標簽化時,我們會正視對方,其實這是非常簡單的討論問題或者思考問題的方式,但是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建構需要培養,由此從感性走向理性。如果大家能夠逐漸形成這種氛圍,就可能促使民族在未來通往穩健之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彎路。